×

41落实以教学为中心,有资源配置、质量监控、工作评价和教学事故处理等制度保障,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达到90%以上。

学校围绕学校“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条件资源建设,确保人才培养在“高水平地方大学建设”中的中心地位牢固,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具有上理特色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发布《一流本科行动计划(2021-2025)》〔2021〕85号、《上海理工大学一流研究生人才培养行动计划》上理工〔2022〕8号,从总体思路、建设目标、重点措、保障措施等方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智慧教室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坚实支撑

树立本科教育的中心地位。学校落实以教学为中心基本要求,组建本科生院、教师发展中心,坚持“以本为本”,明确教师精力要首先在本科集中,学校资源要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要首先在本科使用,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要首先在本科创新。学校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职称晋升教学能力考评的主要内容,深入推进教授、副教授坚守本科生课堂,2022年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比例达100%、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比例达90.04%。


精心筹备,多方协同,构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线

修缮一新的第四教学楼如期投入使用

持续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学校人才培养始终围绕质量主线,从专业建设与评估、课程建设质量、实践教学质量、学生学业质量等方面建立了完整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形成了校院两级协调互动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完善教学环节监控,深入开展教学督导工作,构建“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式改进机制。加强课堂教育教学管理,修订《上海理工大学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上理工〔2022〕193号)等制度规定。强化对课堂教学、毕业论文(设计)检查等人才培养核心环节的重点监控,制定《上海理工大学全日制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上理工〔2021〕238号),从学术性和规范性两方面严把教学质量关,切实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2022年首次实现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100%全盲审。2023年获第五届上海高校青教赛优秀组织奖,教师王丽获上海高校青教赛一等奖、上海市教学能手奖。获2022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6项。

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推进“校-市-国家”三级一流课程建设,深化“五课程一体系”课程改革,构建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守好“金课”主阵地。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思政课程群,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四史”课程等思政必修课程;建强“中国系列”课程思政课选修课,打造“中国系列”课程2.0版。深入推进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构建思政课、课程思政、综合素养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开设“智慧中国”系列、“科学与工程伦理”校本思政课,打造具有理工特色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优质外语在线课程和学习平台,国际学术会议虚拟仿真实验室为学生打造沉浸式的语言学习环境,惠及7所高校的2万余名学生。以联赛制为抓手,建立多维度、多层次,全覆盖的体育课程和体育赛事体系。承办首届中国大学生软式曲棍球锦标赛并获甲组冠军,荣获世界大学生桥牌比赛第五。推进与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江苏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长三角高校高等数学联考。开展通识综合素养类课程评审,新增综合素养类课程101门。获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1项。建设上海市一流课程28门、上海市重点课程43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34项。

学校一网畅学智慧学习平台项目入选《中国智能教育创新实践报告》优秀案例

42)推进高水平高校、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机制,发挥好智库等决策咨询机构,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改革创新发展。

推动高水平大学、学科、专业建设迈向新台阶。学校是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高举“卓越工程教育”大旗,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科学思维、工程能力、创新精神、健康身心”的卓越工程人才。近年来,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坚持“3161”高水平大学建设路径( 即“3个工科国际实验室”和“1个系统管理特色平台”建设为载体,推动“光学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系统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6大一流学科建设,建设1个跨学科平台),以国家和上海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不断凝练特色,以国际实验室建设为重要载体,聚焦发展若干重点学科,大力推进交叉融合,通过医工交叉、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等跨学科创新,主动服务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为上海“五个中心”“四大品牌”建设不断提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支撑。

学校在太赫兹技术、光子芯片、超精密光学、高速智能机床、合金材料、先进燃机、航天冰箱、新能源技术、微创医疗器械、康复工程、装备系统集成、特大城市系统等领域,均形成了特色显著的制高点。系统科学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进入A行列,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农业科学、物理学、数学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多名学者入选2023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其中21名教师入选全球前2%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54名教师入选全球前2%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6人次入选2023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7人入选2022“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教师首次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学》正刊发表论文。。

上海理工大学方心远副教授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学》正刊上发表论文

学校深化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通过布局新工科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持续推进专业认证,积极申报一流专业建设点等举措,加强一流本科建设,夯实高水平大学建设基石。学校9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1个专业通过住建部行业协会专业认证,13个专业通过ASIIN国际认证,8个本科专业通过AACSB国际认证,2个专业通过IET国际认证,1个专业获得QS Stars五星认证。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覆盖理学、工学、文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学校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数量位列上海市属高校第三。

强化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机制。学校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校地、校企、校医的全面战略合作,持续引入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大力推进医工交叉、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军地结合跨学科创新等跨学科创新,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级。学校明确以医工交叉作为学校特色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与交大医学院共建“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牵头组建上海市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建设,建成1个体系和9大功能性平台,服务上海和长三角的医疗器械行业,培育的医疗器械领域产业集群资产规模达千亿级。与二十余家医院开展医工交叉项目近300项,1800余名师生参与其中,催生出高性能医用缝合针、超声手术刀、裸眼3D临床显示系统、心肌梗塞早期诊断系统等一系列科研成果,其中7个项目已落地成立公司,部分公司入驻松江区医疗器械产业园等G60科创走廊。成立上海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协会,举办第一次全体代表会;主办第六届中国系统科学大会;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三个团队受聘上海、北京的GJ实验室,联合攻关颠覆性技术;启动“光子芯片”市级重大专项,获批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

学校获批上海市高校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学校牵头组建上海市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

加强成果转化与新型智库建设。学校积极响应与践行相关法律法规与文件,从制度体系、管理体系和支撑体系等方面,畅通技术转移转化的“主动脉”和“微循环”,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让科技成果“落地开花”。修订《上海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新增《上海理工大学技术转移工作站管理办法》,打造专业化技术转移团队,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先行先试促进技术转移,率先探索以知识产权作价、股权激励等模式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国家大学科技园具有较强的成果转化能力。近年来,学校聚焦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发起成立长三角高校技术转移联盟,组建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大学科技园联盟,建设32个技术转移工作站,积极构建技术转移生态圈;加快太赫兹相关产品、高精度光谱仪器系列成果等重要科技成果的深入转化和应用,推动医工交叉领域技术成果转化;举办相关领域重要国际或者国内学术会议,为制订行业标准提供咨询建议,更好地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获批全国首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工信部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列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行列)、上海高校首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大学科技园孵化出1个科创板上市公司。学校建立智库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学校智库布局、建设、考核等重大事项,并将智库建设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和行政年度重点工作。近三年260余篇智库报告被各级政府采纳,赵来军教授“上海推进‘一带一路’陆域物流通道建设的瓶颈、思路及重要举措研究”项目获2023年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一等奖,朱水成副教授“上海‘一网通办’提升政务服务与社区治理效能的对策研究”项目获2023年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二等奖。依托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翻译出版国内首套“公共外交译丛”,多维度、多层面展示国外公共外交的最新研究成果,开创国内“公共外交译丛”之先河。

第三届沪江公共外交论坛在上海理工大学举办

43)学校语言文字管理和使用规范,师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达标。

强化语言文字规范管理。学校高度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持续建立健全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组织架构,调整校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形成 “党委领导、行政主导、语委统筹、部门(院系)协同、全员参与”的管理体制,发布《上海理工大学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校长办公会相关事宜的通知》等文件,使用宣传信息管理系统,严格审核把关各类宣传标语,固定召开年度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强化语言文字规范管理。组织开展本科生普通话水平免费测试,通过院校两级合力宣传与动员,每年约有3800名学生完成普通话水平测试,参测率达90%以上,达标率达80%以上。学校积极开展“推普周”,组织中华经典诵写讲、诗词大赛等各类活动,提升教师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学生 “一种能力两种意识”。荣获“第三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上海赛区)优秀组织奖。

学校开展推普周宣传


  相关材料

新四教智慧教室如期投入使用 信息化保障平稳有序运行

学校农业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新增8门国家级一流课程

学校举行第五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总结表彰大会

上理工荣获17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

上海理工大学获批上海市高校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聚焦质量提升 研究生教育走出工程特色新路径

创新驱动 锻造高质量发展“引擎”

创历史新高!我校获批9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上观新闻:全年访问量5千万人次,这个全天候学习“加油站”解决了什么教育“痛点”?

搭建国际交流平台 创新科技合作机制——“2022科技公共外交论坛”在上海理工大学举办

沪江学院在第三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上海赛区)中获佳绩

学校举办本科生普通话水平测试专题讲座


 ● 历史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