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理工大学第五届美育论坛顺利举办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9-18浏览次数:0

916日,上海理工大学第五届美育论坛在我校音乐堂拉开帷幕。本次论坛邀请到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市美学学会、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院研究所等各行业专家,围绕红色文化与美育的融合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为高校美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沪江学院副院长、美育中心专职副主任朱慧锋主持本次论坛。美育中心各副主任、沪江学院全体教师与会。

蔡永莲副校长发表致辞。她强调,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上海理工大学一直致力于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美育体系。此次论坛以“红脉赓续・艺韵共融”为主题,既是对高校美育使命的深刻践行,也是对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积极探索。她希望通过论坛搭建交流平台,汇聚各方智慧,推动学校美育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素养和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她进一步提到,当下是人工智能向通用智能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期望各位专家能为学校科艺融合的发展提供前瞻性思路,助力校园探索科技赋能美育的新路径。

蔡永莲致辞

朱慧锋主持会议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国家一级编导孙孟晋以《海派文化与美育的天然契合》为题,深入剖析海派文化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特质与美育的内在关联。他主要围绕海派文化与城市更新的具体案例,阐述海派文化在丰富美育内容、创新美育形式中的独特优势,提出要充分挖掘海派文化资源,让美育更具地域特色与时代活力。​

孙孟晋作报告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张军系统梳理上海红色资源的分布与特色。他强调,红色资源是美育的宝贵财富,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上海城市精神,通过艺术创作将红色故事转化为生动的美育素材,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红色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张军作报告

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祁志祥从美学理论层面阐释红色文化的美育价值,又结合上海理工大学红色文化传统,分析红色文化在塑造人格、陶冶情操、提升审美素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红色文化美育功能的深入挖掘提供理论支撑。​

祁志祥作报告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赛结合自身创作实践经验,分享了新时代文旅歌曲如何融合红色文化、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他指出,人工智能将在新时代艺术创作中扮演重要角色。他特别肯定了上海理工大学以本土红色资源创作音乐剧的模式,认为此举将助推中国传统音乐剧的发展。

杨赛作报告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昱,通过调研数据与案例分析,详细介绍上海红色场馆沉浸式演出的发展现状,她表示沉浸式演出与红色场馆的传播叙事相结合,推动了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播方式创新,并强化了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张昱作报告

上海市科艺中心副主任刘扬在自由讨论中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美育的使命在于引导个体实现自我教育,厚植人文根基,培育独特的情感、趣味、气质与胸襟。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个体的感受力、体验力、共情力以及创造幸福的能力,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团委副书记、美育中心副主任高涵,学院音乐系主任李花,文化素质教研部主任刘永围绕各自领域的美育实践工作分别发表心得体会,现场讨论氛围热烈,为后续美育工作的开展凝聚了更多共识与思路。​

自由讨论

同日上午,音乐系倾情打造的音乐剧《雷洁琼》在我校大礼堂成功展演,全体主演均为我校在读大学生。学子们以真挚的表演将沪江名人的赤子情怀鲜活地呈现在舞台之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同志亲临现场观摩指导。本次美育论坛缘起于此剧,《雷洁琼》的精彩展演亦是此次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搭建了红色文化与美育融合发展的交流平台,更为高校美育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与理论参考。未来,沪江学院(美育中心)将深耕红色文化与美育的融合实践,持续推进美育工作提质增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会议现场

供稿单位:沪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