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理工环建学院“AI 智农” 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宣城、芜湖开展“稻&渔”产业调研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8-12浏览次数:0

7月中下旬,环建学院李飞鹏副教授、学院团委书记殷洁如老师、博士后俞海祥带领“AI智农”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安徽宣城宣州区,芜湖无为市、繁昌区开展调研,聚焦“稻&渔”综合种养繁育产业发展、稻渔千年文化脉络及乡村农业产业发展,探寻稻渔稻虾连作共生助力农渔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密码,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AI智农”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合影

宣州:解码稻渔模式的创新路径

实践团队首站抵达宣州区,先实地参观农村改革展览馆,系统梳理该区改革开放历程与稻渔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脉络。随后深入走访洪林镇政府机关、七景村村两委及多位养殖农户,围绕当地创新的“--”连作模式、绿色无药化种植技术及全产业链延伸实践展开深入学习调研。洪林镇农业相关负责人与七景村村委会主任介绍,当地正积极引入数字化、自动化设备应用于集中化生产环节,通过“AI+”智能监测管理平台降低人工成本、提升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

团队还走访上海海洋大学宣城稻渔综合种养科研基地,学习基地针对皖南地区气候与地理条件,在稻渔综合种养(特别是“虾--蟹”轮作共生领域)的前沿科研进展,剖析该模式的操作环节、经济优势与市场价值。期间,团队与农户、政府干部、企业技术骨干及研究学者广泛交流,汲取宣州区在改革开放、稻渔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实践团队赴宣州区调研学习照片

无为:探寻产业融合的振兴方案

实践团队无为市从千年稻渔文化脉络、稻渔连作共生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全面了解当地产业发展情况。

团队先后前往凌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福渡镇现代农业产业园,调研“一稻两虾”繁育模式和集生产、加工、销售、物流于一体的全产业体系园区建设,了解三产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方案;走访泉塘渔业专业合作社永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调研澳洲龙虾、鲈鱼、河蟹养殖产业,深入了解生产周期、单位收益、环境要求等,以及AI智能监测管理技术促进生产、增加收益流程;赴黄汰村学习“党群共建、社企联动、多元发力”治理模式和三产融合发展的乡村产业路径,为乡村振兴借鉴“黄汰方案”。

此外,团队赴团无为市委展开专题访谈,深度了解无为农业产业发展区域情况,多方面了解乡村产业振兴路径,李飞鹏老师结合实际与有关部门干部交流经验,提供可行性建议和方案。同时实践团队前往无为博物馆,了解无为千年文化脉络、稻渔文化起源及城市 “一地四区” 建设,亲身体验学习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路径。

实践团队赴无为市调研学习照片

繁昌区:挖掘科技赋能的农业潜力

实践团队赴芜湖市繁昌区,开启聚焦现代农业技术与实践、探索稻渔共生发展新路径的实践之旅,从国家级示范基地到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再到与政府部门深入交流,全方位探索稻渔连作共生模式下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模式,总结农业现代化“繁昌方案”。

团队走访芜湖盛典稻虾生态养殖基地,看到渔农综合种养先进技术与轻简化装备结合,让传统农渔产业模式增质提效,而企业克氏原螯虾小龙虾新品种选育技术的推进,更彰显科技赋能产业发展的力量。

团队还赴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学习水上发电+水下龙虾种养模式,调研其如何整合利用土地资源,将清洁能源生产和高效农业有机结合,为乡村经济注入新活力。最后,团队赴繁昌区农业农村局,就稻渔综合种养与政府部门交换经验,了解政府专项补贴政策、技术推广情况及未来规划团队成员结合专业知识和实践成果,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独到见解,为繁昌稻虾综合养殖产业提升提供新思路。

实践团队赴繁昌区调研学习照片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AI智农”团队通过实地走访、专题座谈等了解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模式与影响因素、稻渔文化脉络、乡村产业振兴路径,感受当地政府对青年实践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视。团队将以实践为基础,持续探索AI赋能农业新路径,为农业农村及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智慧。

合影留念

供稿单位:环境与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