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喀什大学参观“一站式” 学生社区感受育人温度,在喀什古城触摸 “新疆脉动” 体会发展活力,在拉齐尼・巴依卡纪念馆聆听英雄故事汲取精神力量,在红其拉甫口岸仰望国门红旗感悟担当使命……7 月 17 日至 7 月 22 日,在上海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的统筹引领下,依托沪喀两地多所高校与多区教育局的协同支持,上海理工大学 20 余名师生与沪喀两地大中小学的师生们一道,共同开展了一场连接石库门与最高国门的双向奔赴红色主题研学。活动通过实地探访溯源、主题深度研讨、沉浸式场景实践等多元形式,让两地学子在历史长河中对话青春理想,在文化交融中激荡精神共鸣,在实践创新中凝聚协作力量。
作为活动的倡导发起者,上海理工大学援疆教师、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彭宗祥谈到:“2025年7月7日至9日在新疆和田召开的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为教育援疆工作指明了聚焦发力的方向。此次双向奔赴活动的举办,正是我们深入落实会议精神、深化沪喀教育协作的生动实践。希望上理工的同学们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深化对红色文化传承、区域协同发展的认知,最终推动两地学校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的深化合作。”
彭宗祥为师生作研学动员讲话
从思政教育基地到“一站式”社区,共谱共建交融新篇
7月18日上午,上海理工大学师生一行走进喀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跟随讲解员的生动讲述,他们依次探访了“真理的力量”“领航新时代”“伟大的变革”“共圆中国梦”四个展厅,循着历史轨迹,触摸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艰辛足迹。同时,也真切见证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疆大地发生的沧桑巨变:从贫瘠到繁荣,从闭塞到开放,每一步跨越都浸透着奋斗的汗水。
随后师生们步入喀什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温馨的自习空间、多元的活动区域、便捷的服务窗口让人眼前一亮。这里不仅是学生生活的“第二课堂”,更是思政教育与日常管理深度融合的创新载体。社区以“学生在哪里,育人阵地就建在哪里”为理念,整合学业指导、心理辅导、文化活动等资源,让育人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座谈交流时,沪喀学子围坐畅谈:从选择专业时的初心坚守到规划未来的豪情壮志,从宿舍里的烟火日常到青年应有的社会担当,话题在轻松的氛围中自然延伸。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青春的心声在倾听中共鸣—— 从思政教育的理念共鸣到学生工作的经验互鉴,从个人理想的真诚分享到时代使命的同频共振,这场跨越千里的对话,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在青年心中悄然扎根。而这份双向奔赴的情谊,也为两校后续常态化交流、深化合作埋下了充满希望的伏笔。
参观喀什大学
与喀什大学师生座谈
家国情怀中的使命传承:从英雄故事到最高国门
泛黄的巡逻日志、磨旧的护边马靴、定格着笑容的老照片…… 7月19日,研学团师生走进拉齐尼・巴依卡纪念馆。在一幅幅珍贵影像与一件件实物展品间,“帕米尔雄鹰”用生命守护家国的赤子情怀感动了每一位在场师生。展厅墙上,“这辈子要一直做守护边疆的雄鹰” 的誓言被郑重镌刻,师生们驻足良久,静静聆听着拉齐尼一家三代戍边护边的故事:从祖父协助边防战士踏遍雪山峡谷,到父亲在暴风雪中为巡逻队引路,再到拉齐尼冒死救助冰窟孩童、最终用生命践行护疆承诺。这是刻进基因的家国挚爱,是融入血脉的民族团结坚守。“他用生命告诉我们,爱国从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危难时挺身而出的担当。”学生王婕晔的感慨,道出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声。
带着从拉齐尼・巴依卡纪念馆汲取的精神力量,师生们一步步踏上了海拔最高的红其拉甫口岸。庄严矗立的国门与猎猎飘扬的五星红旗,让“国门即国土” 的厚重含义深深镌刻在每个人心间。师生们不约而同地从包里取出鲜红的国旗,紧紧攥在掌心,在界碑前留下与祖国疆土同框的珍贵合影。“来之前我专门查了红其拉甫的资料,可直到亲身体验才懂其中的艰辛。” 学生王涵志捂着微微发晕的额头感慨道,“我们才走了这么一小段路就缺氧不适,而眼前这些和我们年纪相仿的移民管理警察,却要常年与高寒缺氧为伴,在寸草难生的雪域高原坚守岗位。他们用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为我们守护国门、保卫边疆,给亿万同胞的幸福生活加了把‘保险锁’。我们想向所有戍边人致敬!”
就在此时,有人小心翼翼地展开了另一面旗帜—— 上海理工大学的校旗在高原寒风中舒展飞扬。“明年就是母校 120 周年校庆了,能在祖国最高的国门为她送上祝福,是我们这辈子都难忘的经历!” 学生吴美霖望着校旗上的校徽,声音里满是激动与自豪。
校旗与国旗在海拔 4733 米的高空共同舒展,既承载着学子对母校百廿华诞的赤诚祝福,更映照着新一代青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滚烫初心。
参观拉齐尼·巴依卡纪念馆
上理师生在最高国门致敬祖国、祝福母校
突发考验中的精神洗礼:一场“行走的思政课”淬炼初心
研学途中的种种意外,或许更促人深思。7 月 21 日,当师生一行从红其拉甫国门返程时,偶遇了一场罕见规模的泥石流——湍急的泥浆裹挟着大石块冲断了道路,数以千计的车子被困在蜿蜒的山路上。焦灼与不安在长时间的等待中蔓延,缺水缺粮的困境让原本疲惫的师生们更添煎熬。
然而,这份煎熬很快被温暖化解。附近村落的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居民闻讯后,纷纷提着保温桶自发给受困的人员送来热汤、热粥、热水等,“能帮一个是一个嘛!”当听到大家的感谢时,一位骑着摩托的叔叔腼腆地回答道。与此同时,当地武警官兵、公路养护人员、村干部等组成的抢险队伍正争分夺秒地清理淤泥石块,操作机械打通受阻路段,力争尽快让受困人员安全通过。
“看着居民们冒着危险送来热食,看着抢险人员开着工程车从我们旁边驶过,看着交警同志来回巡逻确保道路秩序,我突然懂了‘守望相助’四个字的重量。”学生潘景感言道:“课本上说‘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今天在这被困了24个多小时的公路上,我亲眼看到了这条‘生命线’如何在一个个普通人的手中接力着。”师生们在这场意外中经历的,不仅是一场险情,更是一堂直击心灵的“思政课”——它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谊化作掌心的温度,成为比任何红色景点打卡都更深刻的成长印记。
带队老师、校团委副书记杨阳感慨道:“红其拉甫的界碑教会我们忠诚与担当,而今天的泥石流与援助,让我们读懂了团结与奉献。这场研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走过多少红色地标,更在于在突如其来的考验中,触摸到一个民族最深沉、最坚韧的精神底色。”
阿克陶县居民自发为滞留群众送去热水
阿克陶县志愿者为滞留群众送去热汤
发展脉动里的协同密码:从保税区到援疆成果的立体认知
喀什综合保税区的现代化厂房里,跨境电商的包裹正整装待发,即将驶向世界各地。上海理工大学学子在这里看到的,不仅是边疆特色产业的蓬勃兴起,更是"产教融合""区域协同"的生动实践——从传统手工艺到现代口岸经济,从丝路商贸的历史记忆到"双循环"的现实图景,边疆发展的多元面貌让人惊叹。
在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一张张对比图、一组组数据,串联起沪喀携手共进的岁月。从教育帮扶到产业支援,从民生改善到文化交流,援疆工作的丰硕成果让学子们深刻体会到"全国一盘棋"的战略意义。"原来我们课堂上学的'区域协调发展',在这里有如此具体的模样。"学生李夏铭感慨道。这种认知的升华,让青年们对国家治理的智慧有了更立体的理解。
参观喀什综合保税区
师生合影留念
沪喀两地学子在上海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门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