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学院“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微专业于6月23日开班,课程持续一个月,目前已顺利结课。该课程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与产教融合实践双轮驱动,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探索具有工科特色的人才培养新路径。
开班仪式由光电学院副院长刘一主持,研究生院院长崔国民、光电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大伟、光电学院副院长彭敦陆、日月新集团人力资源生态总监李佳静等出席并致辞。本次微专业试点,是光电学院创建教育部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构建具有“赤诚家国情怀、勇攀高峰精神、创新协同思维、卓越工程能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举措。
开班仪式
课堂深耕:筑牢集成电路知识根基,传承科学精神内涵
课堂学习,不仅是筑牢集成电路知识根基的核心环节,更是传承科学家精神的重要阵地。微专业涵盖7门核心课程体系,包括《半导体物理》、《现代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等系统框架性课程。在桑景新老师的课堂上,同学们在探索电子迁移、能带结构等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直观体悟到科学家们穷究物理、持续突破的钻研精神。徐公杰副教授则将抽象复杂的专业理论转化为生动具象的教学内容。不仅帮助学生夯实了理论基础,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实验实操:锤炼集成电路实践技能,培育严谨科研态度
实验操作,既是检验理论学习的试金石,也是培育严谨科研态度与创新能力的关键场域。公共实验中心的无人机研发实操,成为理论落地的生动注脚。同学们从PCB板测试起步,排查电路通断、信号稳定性等参数,深化对电路设计原理的理解;在封装与焊接阶段,精准操作焊枪,将毫米级元器件固定在基板上。这种训练既锤炼了精细操作能力,更让人直观感受"细节决定成败"——一个虚焊可能导致系统失效,如同纳米级缺陷毁掉整片晶圆。学校分析测试中心的光刻掩膜实验,展现了集成电路制造的精密性。在刘家辰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参与光刻胶涂覆、曝光校准、显影测试等核心步骤。从电路焊接到光刻工艺,实验以"做中学"完成实践技能培养与科研品格塑造,让动手实践成为连接知识应用与精神传承的纽带。
课堂教学与实践
专家讲解:解码行业核心技术,明晰职业发展方向
专家讲解,既能直观感受行业发展、解码核心技术,又为学生指引职业方向、厚植家国担当。ASML工程师聚焦光刻机技术,以通俗语言揭开其神秘面纱,通过问答互动普及光刻基础知识。在深入浅出的讲解中,同学们不仅洞悉了光刻机的技术内核,更直观感受到集成电路产业的高端性与复杂性,激发了大家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的奋进决心。华东师范大学赖琳晖教授结合17年产业经验,梳理产业链核心环节,解析芯片分类及应用场景,深入剖析行业挑战与发展趋势。上海大学刘成教授则聚焦技术实操,详解Verilog语言语法逻辑与FPGA架构特点,结合案例演示其在电路设计中的应用。
企业参访:链接产业前沿,践行创新精神
企业参访,可以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集成电路产业的真实生态。一个月时间里,微专业组织学生先后走进Edwords、紫光展锐、日月新、意瑞半导体、中微半导体等企业参访,从亲身参与刻蚀实验、了解集成电路技术迭代升级的历史沿革、感受芯片不同场域的应用等不同环节体验集成电路产业链的魅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创新精神。
企业参访与实践
经历了四周紧张而充实的专业学习与科研实践,7月18日,集成电路微专业结业仪式如期举行。仪式由光电学院副院长刘一主持,研究生院院长崔国民、光电学院党委书记袁媛先后致辞并共同见证了微专业学员们的实践成果,充分肯定了学员们的成长与收获,也对大家的未来发展寄予殷切期望。潘贻婷等10名同学获得“优秀学员”称号。
结业仪式
自微专业开班以来,学员们在课堂中筑牢理论根基,在实验中锤炼实践技能,在专家分享中拓展行业视野,在企业参访中触摸产业前沿。光学工程专业的梅海城同学表示本次学习,“有知、有行、有趣”。土木工程专业的郑浩南同学表示:“专业并不能完全定义今后的发展方向,只要有恒心有毅力,非科班出身的同学一样可以在集成电路领域大显身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曹俊伟同学感悟到:“老师的‘想全是问题,做全是答案’,使我最终顺利的完成了科研任务,只有坚持不懈,方能有所收获”。下一步,微专业将及时总结经验,持续优化课程设置,深化产教融合,努力打造集成电路领域人才培养的“光电”样板,为学校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