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要指示精神,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辅导员人工智能培训班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落地见效,提升高校辅导员新质思政能力,夯实高质量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队伍支撑,6月5日至24日,由党委组织部(党校)、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联合举办的2025年学生工作骨干轮训班举行,本次轮训班聚焦人工智能赋能学生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在课程整体设计与安排上,聚焦当前人工智能对学生工作所产生的影响与变革,邀请兄弟高校及信息技术企业等不同领域专家,为来自相关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学生工作骨干共45名学员,带来了从理念认知、思维认同到人机协作等全方位的系统培训。
开班动员:修炼内功,锻造思政铁军
6月5日,学校2025年度学生工作骨干轮训班开班动员暨第一期专题辅导报告在国合楼三楼报告厅举行。学生工作部(处)部(处)长孟志雷作动员讲话,号召全体辅导员珍惜本次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交流提高的培训机会,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变”与“不变”,做到“学思践悟、解疑释惑、联系现实、守正创新”,真正担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德强为大家作了题为“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严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假大空——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锻造思政育人铁军”的专题辅导报告。他强调,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严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假大空”,是一项固本培元、立德树人的战略工程。他指出,唯有将“实”字贯穿始终—思想根基要夯实、能力本领要练实、工作机制要务实、工作作风要严实、育人成效要真实,才能锻造出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辅导员铁军。他希望全体学工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将所学所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务实态度对待育人工作。
开班动员与专题报告
专题报告:拓展视野,强化前瞻思维
在为期近一个月的培训班上,金智教育研究院学生管理与服务中心主任谭利娟,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研)工部副部长、武装部副部长叶维明,华为2012实验室、行业大模型技术专家赵翾,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教授、总工程师、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金耀辉,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厚锐研究员,上海甲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工程师邱宇辰分别以“数据赋能学生工作多场景应用实践案例”“辅导员思政网文创作的多维路径与创新实践——兼论 AI 技术的融合应用”“AI大模型原理与应用实践”“DeepSeek领航:大模型技术突破与高教范式重构”“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及模式创新”“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协作及多场景应用”为题作报告,为全体学员带来全新感受的智慧碰撞和人机协作实操体验。
专题报告现场
素质拓展:凝心聚力,提升队伍活力
6月24日,由学生工作部(处)、研究生工作部、组织部(党校)、教师工作部主办,材料与化学学院、基础学院承办,辅导员协会、职得辅导员能力提升工作室协办的“同心拓路 励行育人”思政育人团队暨2025学生工作骨干轮训班主题素质拓展活动在体育健身中心三楼综合馆举行。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德强出席活动,体育教学部、学生工作部(处)、研究生工作部、校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二级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全体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代表、“1+X+N”育人团队代表共120余人参加活动。
本次素质拓展活动共有120余名教师组成6支代表队,设置了集趣味性和竞技性为一体的6个竞赛项目,既有团队合作的趣味拔河、接力拼图等集体项目,也有大家喜闻乐见的飞盘、沙包、跳长绳等适合发挥特长的个人对抗赛。素质拓展活动中,各团队通力协作,参赛队员动作敏捷、配合无间,充分展现了朝气蓬勃的团队风采。全体参赛人员全身心投入兼具趣味性与竞技性的拓展项目中,强化了协作意识、磨练了进取精神、激发了创造潜能,同时也加深了彼此间的友谊。学校已连续多年举办学工系统团队素质拓展活动,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创新机制等方式,持续激发思政育人团队的创新动能和发展活力,为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团队拓展活动
本次学生工作骨干轮训班是学校持续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已成为培养锻造学生工作骨干队伍的重要平台。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影响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当下,高校辅导员队伍作为与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同等重要的“第四支队伍”,全面提升高校辅导员人工智能素养,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次培训班聚焦人工智能如何更好赋能学生工作,以当下学生工作所面临的发展难点问题为切入口,在专家报告中寻找思维启迪,在研讨交流中深化育人共识,在实操演练中感知技术价值。接下来,轮训班还将通过实地参访相关科技头部企业和单位,强化技术发展感知力和未来发展适应力,将人工智能工具价值应用于学生思政工作,将技术理性与育人温度相结合,指向于将服务与管理转化为更具实效且更加有人文关怀的育人成效,不断推动学校学生工作改革,进而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学工支撑力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