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科技学院郑嘉鹏老师在《自然·通讯》上发表研究成果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2-18浏览次数:0

近日,上海理工大学智能科技学院青年教师郑嘉鹏副研究员联合香港中文大学王建方教授、中山大学邵磊教授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由手性等离激元纳米颗粒与分子混合系统制备的圆偏振有机发光二极管”(Circularly polarized OLEDs from chiral plasmonic nanoparticle-molecule hybrids)的重要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巧妙地将特殊设计的螺旋状金属纳米颗粒融入普通OLED器件,成功让器件直接发出具有旋转特性的圆偏振光。郑嘉鹏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王建方教授和邵磊教授为通讯作者,上海理工大学为第一单位。

圆偏振光在光信息处理、显示成像、手性药物合成检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传统圆偏振OLED总是难以兼顾亮度与圆偏振特性,就像传统用油汽车难以同时做到油耗低和动力强。联合研究团队的创新技术,被称为“给OLED加点螺旋调料”,解决了行业长期存在的两难问题。通过设计三种不同造型的螺旋状金属纳米颗粒,最终实现了2.5%的发光效率和0.3的不对称因子,破解了发光既要亮、又要保持光线螺旋特性的技术难题。特别强调的是,研究团队还首次验证了金属纳米颗粒的几何形貌和光学特性与器件性能的密切关联。

这种能直接发出圆偏振光的显示技术,在多个领域展现应用潜力,为未来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开辟了新路径,既能让AR眼镜的成像更立体逼真,也可用于开发便携式医疗检测设备,未来或将为显示技术带来革新性变化。

原理图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7000-8



供稿:智能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