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工+机械”版的十二生肖你见过吗?还能进行情境表演→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2-10浏览次数:0

寒假期间全国各地的不少高校博物馆迎接了不少来客

作为博物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高校博物馆以自身优势

为社会公众提供着

优质、可及的文化服务

 

上海财经大学

保联徽章为民族工商业发展保驾护航

在上海财经大学商学博物馆保险馆所展示的保联徽章呈长方形,铸于1939年正面为手执火炬图案(保联的会徽标志)左下角为保联字样背面有第二届征求会员大会优胜纪念”“上海市保险业业余联谊会谨赠”“民国二十八年三月字样。

保联是上海市保险业业余联谊会的简称,它是中共上海地下党领导下的广泛团结保险业职工和中上层人士的进步群众团体。为征求会员、筹募经费,保联每年组织一次征求运动,各公司的联络干事在征求运动中以公司为单位开展竞赛活动。

保联联络感情,交换知识,调剂业余生活,促进保险业之发展为宗旨,各届理事、监事由业界各阶层代表担任;通过文体娱乐活动打开工作局面,如保联剧团参加慈善公演,将售票所得交新四军。其学术部举办多种讲座、研究班等,提高会员业务水平,团结各阶层群众。此外,它也是中共地下党秘密工作联络站点,培育了一批金融保险类人才,为新中国经济工作作出贡献。

博物馆老师表示,上海作为近百年来重要的经济港口,是中国现代保险业的中心。发端于上海的“保联”,见证了民族保险业的崛起,也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保驾护航”。而上海财经大学是国内历史上第一家开设保险系的大学,培养了诸多保险和商业人才,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保障。

徽章虽小,却承载着中华民族为民族独立、行业发展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也象征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与担当精神。


上海外国语大学

《诗经》德语全译本

架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藏有施特劳斯的《诗经》德语全译本,该版本为1880年德国海德堡首版,与《诗经》的清代刻本一同展出。

19世纪德国汉学家维克多·冯·施特劳斯(Victor von Strauβ)所翻译的《诗经》全译本,是历史上第一个,也是19世纪唯一的,以中文原文为母本的德文《诗经》全译本。

该译本在题旨解读等方面的准确性远胜于同时期的其他译本,并兼顾了德语读者的诗艺传统,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不乏创造性的翻译,堪称西译儒经史上的璀璨明珠。从文化传播角度来看,施特劳斯的《诗经》译本向欧洲读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国家政体、宗教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概貌,具有极高的文化和史料价值。

每当走进语博馆第三展区时,讲解部的志愿者都会介绍《诗经》翻译在对中国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以及国际汉学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上外学生、讲解志愿者刘姝含表示,每次讲解《诗经》德语全译本,都会被这部跨越时空的翻译作品深深打动。

施特劳斯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他耗时七年,深入研究中文原文,力求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兼顾德语的文学传统,这种敬业精神和对文化交流的尊重让我肃然起敬。


上海理工大学

《十二生肖系列》结合传统与现代

《十二生肖系列》的艺术作品创作于2019年,艺术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悠久的生肖民俗文化。上海理工大学机械艺术博物馆馆藏的十二件机械艺术作品,拥有天马行空的卡通造型,设计中运用木工技艺和机械结构设计使装置实现预设的动作,带动“角色”进行情境表演,营造出有趣、幽默、颇具“生命”感的生肖形象。

这一系列作品之所以受到关注与喜爱,主要归因于该展品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生肖文化与现代机械艺术相结合,创作出既富有传统文化底蕴又充满机械感的艺术形象。

这种跨学科的创意融合,激发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新表达形式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作为手动机械模式的艺术品,参观者可以通过亲手操作,使十二生肖的机械装置动起来,进行情境表演。这种高度的互动性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乐趣,满足了他们动手实践和探索未知的需求。


来源:青年报·青春上海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VXErHuDU7IYvv37pvIW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