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至24日,2024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总结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和经验,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非遗保护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精神,总结好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坚持系统施策,全面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更加完善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保障,落实好非遗保护传承各项任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传统智慧。承担“五个中心”建设重要使命的上海不仅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勇立潮头,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展现出了决心。上海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通过知识产权的确权、用权、维权多维度效能,推动非遗的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彰显上海特色的非遗保护传承新特色。
一、知识产权确权助力非遗保护
确权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基础,也是非遗保护的首要环节。上海通过知识产权确权,明确非遗项目的权利归属,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一方面,上海通过全面深入的调查,对非遗资源进行了系统的挖掘、整理与建档,为非遗项目的确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上海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数字化记录工程、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记录工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完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记录建档工作,确保非遗项目的权利归属清晰明确,为版权保护提供证据支持。
另一方面,通过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的登记与注册,明确非遗项目的权利范围,防止非遗项目被侵权或滥用。2023年,浦东新区的作品登记量达到261,773件,占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二,尤其是在快速登记领域,作品数量更是同比增长了6%,特别是通过突破性地推行“著作权行为发生地”作为作品跨地域登记的服务基准,使得作品的版权保护能够更加高效地跨越地域限制。
二、知识产权维权助力非遗传承
维权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关键,也是非遗保护的重要屏障。上海注重通过知识产权维权,打击非遗项目的侵权行为,维护非遗文化的合法权益。
上海市加强了对非遗项目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上海市版权局、文旅局、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就非遗保护开展联动合作,综合运用行政与司法手段对侵权行为进行制裁,妥善解决非遗纠纷,有效保障了非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在“海派面塑特有原材料配方保护”案例中,通过明确配方的知识产权,防止了非遗项目被侵权或滥用,同时也为非遗的传承人提供了法律保护,确保了非遗项目的独创性得到尊重和维护。
上海市还注重非遗项目的知识产权保护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对非遗文化保护的意识与重视程度。嘉定区举办“传统守望 版权护航”2024年徐行镇版权服务“六进”活动等,围绕非遗版权保护主题开展法律研讨会,提高非遗传承人和相关从业者的版权意识,徐行镇的伏虎村、启新社区、草编公司等成立版权服务点,宣传普及版权知识。宝山区设立著作权服务专窗,依托行政服务中心为企业和个人提供版权登记、服务及纠纷处理平台。此外,上海持续推动非遗融入课本、课堂和校园,评选“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学校和示范学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让学生从小树立版权保护观念。
三、知识产权用权助力非遗创新
用权是知识产权制度的核心,也是非遗发展的焦点。上海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激发非遗文化的创新活力和转型潜力。
上海注重非遗项目的创新设计,通过知识产权的转化与应用,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开发出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实现非遗文化的商业化运作。例如,金山农民画通过版权保护与创意开发,将农民画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实现了农民画的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双重提升。再如《繁花》一剧巧妙融入上海传统文化元素,涵盖建筑景观、美食文化、服饰与时尚等方面。通过现代化的演绎,深厚的历史底蕴得以呈现,提供了既具现代感又不失传统风格的文化体验。同时,视听作品的IP运营使得剧中的服饰和美食文化成功孵化为版权产品,充分推动了上海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与市场化应用。
上海市还注重非遗项目的市场推广与品牌建设,通过知识产权的授权与合作,将非遗项目推向更广阔的市场,提升非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打造非遗品牌活动,创新举办“非遗新体验”国潮文创设计大赛、南翔国潮游园会等,再如上海绣、沪剧等知识产权授权与跨界合作,通过与高端品牌的联名设计,实现与时尚产业的紧密融合,共同促进非遗品牌IP的价值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上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积极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创新机遇。展望未来,上海市将进一步深化非遗保护与知识产权制度的融合实践,致力于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与繁荣作出更为显著的贡献。
来源:上观新闻
原文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83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