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晓东:衡量“双一流”建设,破除“五唯”、多元评价|教育“十四五”专家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9-02浏览次数:5

上海市政府近期印发了《上海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今日专家解读——



相较于之前的各次五年计划,“十四五”规划具有尤为不一样的意义。“十四五”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上海而言,必须符合中央对上海的战略定位,必须承担起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的战略任务,必须承担起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为此,上海高校在“十四五”期间,不仅要积极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还要主动对接国家和上海的重大需求、加强前瞻布局、持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一、深化“双一流”建设,落实教育评价改革,抢占学科发展制高点

2015年,国务院公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其中“统筹”是一大“关键词”,它有两层含义:一是不再推进诸如“211”“985”等多种高校重点建设项目,而是全部统筹为“双一流”,即“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回归高校建设的本源。二是体现中央和地方两个“统筹”,即规定了中央要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以地方为主,中央为辅。按照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和实施办法的要求,上海市基于分类管理策略,至今已构建形成包含“国家队”和“地方队”在内的全市“双一流”高校建设布局,支持不同类型高校在各自类型中争创一流。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深入和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双一流”的标准如何、怎样衡量“双一流”建设成效等问题亟待探索和解答,以立德树人为主线,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实行多元评价的呼声和需求越来越强烈。高校要抢抓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机遇,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以“破五唯”为突破口,突出质量、特色和贡献,提升支撑和服务国家和上海重大战略的能级,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模式的变革,抢占学科发展制高点。


二、对接三大先导产业,推进跨学科创新,抢占产教融合制高点

当今科技创新早已不能仅凭单一维度的知识,而有赖于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和集成。上海正在以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创新高地”为牵引,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是近年来科技创新浪潮的奔涌之地,尤其需要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以跨学科、跨领域创新驱动产业发展。高校在学科规划与布局中,要紧密对接上海三大先导产业的发展需求,整合优势力量,建设跨学科研究机构,开展有组织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并联合多方资源,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融合的产业供给体系,推动高校和产业之间形成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例如,上海理工大学组建医工交叉、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等跨学科创新中心,开展协同创新,其中对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医工交叉创新,汇集校、企、医、监、研多方资源,以医护重大需求为导向,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启动仅一年就累计开展由医生和教授共同攻关的项目200余项,目前已有10项经专家论证已具备产业化价值,其中有4项已注册公司。同时,学校与医学院、医院联合培养研究生459名,医工复合型人才进入医疗相关企业,填补了企业需求的巨大缺口。


三、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提升关键原始创新能力,抢占科教融合制高点

基础科学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基础科学研究分为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前者属于“顶天”的自由探索,不谋求成果应用,后者则是基于应用导向的“立地”研究,着眼于对当前已知或未来可预知重大问题的原理性探索。在科技创新强调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背景下,基础科学研究不仅要“顶天”,有创新高度,更要“立地”,实现成果落地。因此,高校基础研究的重大原始创新不应当仅以发表高水平论文为终结,而应该持续推进,以技术的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抢占科教融合制高点,引导和带动相关产业在前沿领域提前布局。


四、拓展长三角合作,促进科技园高质量发展,抢占成果转化制高点

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也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提升大学科技园的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十四五”期间,大学科技园要强化科技资源承载、创新要素策源的核心功能,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高校知识溢出和辐射效应,深化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的联动融合,以科技园为中心,构建起具有鲜明的大学学科特色的“环大学”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主动融入、积极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加大科技园分基地的产业培育和模式创新,推动长三角大学科技园合作,以大学科技园为先锋和纽带,打造长三角区域合作示范基地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示范区,使大学科技园成为长三角经济转型和发展的重要成长极和动力源。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丁晓东

月亮街:https://web.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400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