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兴农重生态 环保产业助振兴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8-16浏览次数:2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秉持“学党史,知党恩,强信念,跟党走”的信念,2021年7月7日,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沿习绿廊”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指导老师李飞鹏和殷洁如的带领下前往江苏省常熟市进行走访调研,全面了解当地碳中和及生态农业新面貌。


有机水稻新尝试

在苏州雷允上生态农场,队员们参观了农场的有机种植水稻基地,深入了解有机水稻的种植。江苏中泾新农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龙指出,有机水稻是在种植过程中不施加化肥和喷洒农药,只采用有机肥料、太阳能除虫、机械生态除草等方式进行培育的水稻。为了解决不施加化肥和喷洒农药所带来的水稻生长不够旺盛以及农害过多等问题,农场利用水草和蟾蜍的生态特性,形成了“种养结合”的一体化生态新模式。这不仅实现了节能减排目标,而且提升了水稻的品质。



在每年7、8月,蟾蜍被放入稻田中,数量大概在每亩25只左右,如此便可以有效解决害虫问题,水稻收割后蟾蜍还可以回收用作药材,进行后续农产品经济的开发。在不施化肥的前提下,水稻田中长出的杂草在五六月份可以被水淹灭,达到70%-80%的除草率。整个水稻种植和其后续开发都做到了生态绿色,即种植做到了因地制宜用田埂和自然具有的梯度,打造了新型生态养殖农田。


开辟助农新思路


最后,实践团队来到蟾蜍种质资源保护与繁育基地,基地由常熟理工学院、苏州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和江苏中泾新农实业有限公司联合建设。据管理人员介绍,该项目的目标是保护蟾蜍资源,实现生态种养,形成农田生态种养和蟾蜍药用资源开发应用的行业产业链。



蟾蜍与生态密不可分。目前国内专业养育蟾蜍的基地甚少,蟾蜍本身的成活率低,存活标准要求高,在自然状态下存活率仅为0.025%。经过研究,蟾蜍——稻田的模式可以形成新兴的环境友好型的助农产业,以小产业带动大生态,生态提升也必将对产业发展带来更好的环境,将物种保护与环境保护二者结合,丰富了生态物种多样性,对其发掘生态、科学、社会等多方面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农村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和重要力量。党中央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将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乡村振兴的生态+美丽乡村+生态农业+蟾蜍产业”的“4+”生态新模式,不仅助力生态农业发展,赓续物种保护,而且有效落实了碳中和目标,有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本次调研,队员们真切感受到新农村的发展需要当代大学生注入新的动力,拓宽新的平台,代入更多资源,激发了青年学子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思想感情,激励了青年学子依托新农村的广阔天地,在沉潜学问的同时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来源:东方教育时报

作者:殷洁如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7222824266556677028&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7222824266556677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