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理工大学湛恩大道旁,坐落着一栋红砖白窗的老建筑,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爱国志士刘湛恩曾在此居住十年之久。时光荏苒,上海理工大学的师生们不仅守护着这座意义非凡的老建筑,更是代代传承着血脉里宝贵的红色文化基因。历时一年多,上海理工大学举全校之力打造的刘湛恩烈士故居于近日重新亮相。
再现建筑当年风貌的同时,上理工还精心策划组织了“热血铸丰碑”和“丹心向春晖”红色文化主题展,将故居打造成展示、传播学校百年红色文化的“初心之地”和“荣光之地”,为沪上高校红色育人版图再添新地标,共庆党的百年华诞,也为毕业生们上好离校教育“最后一课”。
红色基因在这里传承
走进刘湛恩烈士故居,沿着木质楼梯走入“热血铸丰碑”主题展,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在参照原貌复原的书房中,细心的人会发现角落里放着一把拐杖,触地那一端已经严重磨损。90年前,老校长每天都会拄着拐杖到校园里走走,和师生们谈心论事,只因这里是他最爱的“沪江大家庭”;也是在这里,他追求卓著、锐意革新,让沪江大学从“在中国的大学”变成“中国的大学”;还是在这里,他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积极探索教育救国之道,铸就成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沪江校园中与学生亦师亦友的刘湛恩校长
1938年,为抗日救亡奔走的刘湛恩不惜以身殉国,他用热血践行了“广义的、建设的、纯正的爱国心”。然而英雄倒下、战歌未息,爱党爱国的红色基因早已融入上理人的血脉。每个时代最深的路辙,总有上理人笃行奋进的足迹,他们依托学校创办的社会科学讲习所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方针政策,为抗战培养骨干力量;学校所办沪东公社的平民教育学校和女工夜校,成为劳工运动基地和输送抗日救亡女干部的摇篮。从沪江园、讲习所、平民学校出发,一大批热血青年和不甘被奴役的民众投身争取民主与自由的斗争。他们将红色文化的鲜亮印记镌刻进了上海理工大学的校史荣光,绘就了上海理工大学红色基因的精神图谱,成为一代代莘莘学子成长成才的生动教材。
1930年刘湛恩与王立明一家(儿子光昇、光华及女儿光坤)在沪江寓所
主题馆的建设也牵动着每一位师生的心。据原上海理工大学印刷馆馆长、刘湛恩烈士故居策展人之一滕莉介绍,自2006年筹备校史馆以来,她就开始搜集各类刘湛恩的信息及其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并为他终其一生将所有心力倾注在教育事业、国家命运上的精神深深感动。“刘校长是从1928年担任沪江大学校长起,带着全家住进这幢小楼的,当时周围有很多幢结构类似的楼房作为教员宿舍,但刘校长只选了最小、最偏的一幢;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校园被侵占,刘校长全家坚持到最后一刻,不得已才撤出学校,却把大部分的生活用品都留在了这幢房子里,只带走了一副眼镜,如今,这副眼镜成为了刘家子女拥有的唯一一件刘校长的遗物;而与其简朴的生活、谦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对中国教育事业及家国命运深切而热忱的关注。”滕莉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刘湛恩就十分注重公民教育,他提出要让青年人“有爱心、有担当、有技能”,还鼓励青年学生暑假期间到农村去、到社会底层去、到边疆去;由于当时时局日渐严峻,刘湛恩在各种场合都会积极弘扬民族大义、坚持抗战,以此来唤醒民众精神,并呼吁青年学生注重完善人格的培养。“此外,他还十分关心职业教育,当下我们所提及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产学研一体化、双师制教学等,刘校长当年就已经运用于教育实践中,同时他也主张学生要‘积极履行公民义务,服务社会’……”
刘湛恩烈士故居红色文化主题馆开馆
刘湛恩烈士家属与校长丁晓东为刘湛恩烈士故居揭牌
记者了解到,预约通道还在调试的时候,上理工出版印刷与艺术学院辅导员张丽老师就提交了预约申请,她迫不及待地想要带着90余位学生前来“打卡”。“我们想在这里为毕业生党员上好离校教育的‘最后一课’,通过寻根红色文脉,让这些校史资源中最宝贵的篇章成为他们日后成长的精神食粮。”张丽感言道。
这里的思政大课永不落幕
红色基因在上海理工大学代代传承,刘湛恩烈士故居红色文化主题馆成为了上海的又一处党史“教室”。“刘湛恩烈士故居是集体记忆的承载地,鉴往知来,向史而新,更是对未来提供启示与动力的精神引领地,我们希望它不仅要在空间上成为学校的‘文化地标’,更要在践行立德树人使命、高扬爱国主义教育旗帜上成为‘红色基地’。”上海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吴坚勇说。
这座党史“教室”,显然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历史展示地,更承载着百十年红色基因赓续的精神力量,熔铸成学校最鲜明的文化底色。丰富的展陈如同精心设计的“教材”,与故居一道进行实景化、沉浸式教学,构成了永不落幕的思政大课。
“教室”中不可或缺的是“教师”,上海理工大学整合红色资源,邀请上海韬奋纪念馆、国歌展示馆、李公朴研究会、扬州烈士陵园纪念馆的专家学者来到现场,他们作为学校红色文化讲师团成员,在“馆长讲党课”环节,为师生们立体讲述了与校史密切相关的红色故事。
开馆仪式后,刘湛恩烈士故居红色文化主题馆将面向公众开放,接受校内外人员预约参观,它将是开学第一课、毕业最后一课的课堂,也是校友返校重温校史、汲取力量的精神家园。学校还将联合大中小学和街道社区开展系列活动,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扩大展馆的“溢出效应”,从校园内到校园外,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丰厚的精神滋养。
来源:第一教育 记者:臧莺
原文链接:https://h5.newaircloud.com/detailArticle/16532479_30597_dyjy.html?app=1&sourc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