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湛恩烈士故居主题馆开馆,沪上高校红色地图再添新地标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6-28浏览次数:2




在上海理工大学湛恩大道旁,坐落着一栋红砖白窗的老建筑,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爱国志士刘湛恩曾在此居住十年之久。历时一年多,上海理工大学举全校之力打造的刘湛恩烈士故居在这个周末重新亮相,沪上高校红色育人版图再添新地标。


  红色基因在这里传承  

走进刘湛恩烈士故居,沿着木质楼梯走入“热血铸丰碑”主题展,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在参照原貌复原的书房中,细心的人会发现角落里放着一把拐杖,触地那一端已经严重磨损。90年前,老校长每天都会拄着拐杖到校园里走走,和师生们谈心论事。在这里,他让沪江大学从“在中国的大学”变成“中国的大学”。也是在这里,他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积极探索教育救国之道,铸就成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1938年,为抗日救亡奔走的刘湛恩以身殉国,用热血践行了“广义的、建设的、纯正的爱国心”。

从沪江园、讲习所、平民学校出发,一大批热血青年和不甘被奴役的民众投身争取民主与自由的斗争,绘就了上海理工大学红色基因的精神图谱,成为一代代莘莘学子成长成才的生动教材。

来到一楼展厅,“丹心向春晖”的主题格外醒目,通过剪影方式,融合了学校发展史上重要的事件和人物、文化脉络、地标建筑等元素,艺术地诠释了一代代上理人的报国故事。

“祖国在召唤,工厂在招手,我们在战斗中成长,在不断的学习与进取中,在工作与锻炼中,都能听到我们胜利的歌声。”泛黄的纸张,隽秀的字迹,馆里陈列着历届在四川东方锅炉厂工作的94位校友写给母校的信。动力产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发展的基石,这封信的背后,是一批批上理学子投身“三大动力”“大小三线”建设的缩影,他们奔向东北、转战西南,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了青春。

上海理工大学杰出校友、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原董事长何木云就是其中之一,他扎根四川绵竹汉旺镇近30年,见证这个诞生于山沟里的小厂,成长为发电设备占全国装机量1/3的“大块头”。“我们放弃留在大城市的机会,怀揣着一定要干成的信念,吃住在厂里加班加点。我想这就是对‘爱国图强、开放包融、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上理精神的切身实践。”


  报国故事在这里续写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彝族小伙罗起的子今年毕业,将要去上海汽轮机厂工作。“展览内容让我很受触动,各行各业的上理先辈投身于祖国建设的一幕幕仿佛近在眼前、激荡人心。从‘卓越工程师摇篮’走向‘中国汽轮机摇篮’,我愿紧紧跟随他们的步伐,为祖国贡献青春力量,‘续写’新时代的报国故事。”参观完展览,他这样表示。

预约通道还在调试的时候,出版印刷与艺术学院辅导员张丽老师就提交了预约申请,她迫不及待地想要带着90余位同学前来“打卡”。“我们想在这里为毕业生党员上好离校教育的‘最后一课’,通过寻根红色文脉,让这些校史资源中最宝贵的篇章成为他们日后成长的精神食粮。”她说道。

上海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吴坚勇表示:“刘湛恩烈士故居是集体记忆的承载地,鉴往知来,向史而新,更是对未来提供启示与动力的精神引领地,我们希望它不仅要在空间上成为学校的‘文化地标’,更要在践行立德树人使命、高扬爱国主义教育旗帜上成为‘红色基地’。”

上海理工大学还整合红色资源,邀请上海韬奋纪念馆、国歌展示馆、李公朴研究会、扬州烈士陵园纪念馆的专家学者来到现场,他们作为学校红色文化讲师团成员,在“馆长讲党课”环节,为师生立体讲述与校史密切相关的红色故事。

据悉,刘湛恩烈士故居红色文化主题馆将面向公众开放,接受校内外人员预约参观。



来源:青年报 记者:刘晶晶

原文链接: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1/06/27/16247689011323279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