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兆华:做有“生命力”的创新

发布者:张柳发布时间:2021-06-08浏览次数:96

【光明访名家·聚焦给总书记写信的25位科技工作者】

2020年的夏天,在上海浦东,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常兆华给自己一手创立的上海微创公司做了一个“99%+1%”的小结。

99%”尽精微,是几十年如一日对完美细节锲而不舍的追求,是不分昼夜、分分秒秒对点滴工作的牵挂,是坚守初心的定力,是对大大小小、各式各样名利诱惑的抵抗力,是对不顾一切贪恋求高做大之虚荣心的免疫力;“1%”致广大是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融为一体的企业信念、远景和使命。这也是他接下来要带领团队坚定走下去的道路。

“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令我倍感鼓舞,给了我们坚定不移推进自主创新创业无穷的信心和勇气。”作为给总书记写信的25位科技工作者之一,常兆华说,我将以务实的态度,继续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在自己从事的领域为国家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赶上了这个伟大时代

20世纪80年代,常兆华赴美求学。作为一名热能工程学博士,出于对生命科学的热爱,他决定从零开始,5年内自学完成本科、硕士相关知识,攻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生物科学系博士学位。

“如果有合适的机会,一定会报效祖国。”1994年,31岁的常兆华受邀作为上海市人民政府特邀的25位海外学者之一,参加留学生回国省亲代表团。彼时的常兆华已是一家美国上市公司副总裁,主持数项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工作,工作和生活安稳有序。这次省亲之旅令他萌生了到浦东创业的强烈念头。

1998年,抱着一腔实业报国的热忱,常兆华成为一位创业者,单枪匹马来到当时还是庄稼地的浦东张江,创办了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而那时,参与浦东开发创业大潮的海归尚寥寥无几。

20多年来,在常兆华的带领下,微创一直专注于自主创新,在多项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上取得突破——首创以创新反应炉为核心线为特征的流水线创新体系,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其独创的创新反应炉模式,针对中国特殊国情下创新创业转化效能问题进行了为期数年的探索、打造和总结,使科研果实成功产业化、商业化的小概率事件变成了大概率事件甚至是必然事件,大大提升了创新成果转化成功率和内部创业孵化成功率。微创孵化出近20家高科技医疗企业,开发出心脏支架、心脏瓣膜、大动脉覆膜支架等上百种高端医疗器械产品并大规模产业化,几乎覆盖欧美介植入器械主要产品线,改写了中国过去在该领域依赖进口的历史。

开发出300多个三类医疗器械产品,在研项目100多个,目前已拥有专利(申请)4300项,其中国外2500项,微创成为拥有30多家子公司的跨国医疗器械集团。在80多个国家的1万多家医院,平均每6秒就有一个微创产品被使用,累计有2500多万名危重患者受益。

常兆华感慨:“我们之所以能‘海归’后活下来和‘归海’后有所发展,主要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靠的是为国家和患者着想的信念,对企业远景的向往和对企业使命的坚守。”

要“天马行空”也要“蜜蜂筑巢”

201893日,世界顶级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全文刊登了微创研发的火鹰支架系统在欧洲大规模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这是《柳叶刀》创刊近200年来首次出现中国医疗器械的身影,标志着火鹰支架已成为全球新一代心脏支架行业新标准的引领者。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微创的相关技术和设备在驰援武汉战疫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冠肺炎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患有心血管疾病,微创向武汉医院捐赠了价值1400万元人民币的冠状动脉支架系统等自产高科技医疗物资,专项用于开展疫情期间心肌梗死等冠心病急诊手术。在武昌方舱医院智能方舱指挥中心,上海微创电生理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远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远程单导联心电监测技术的应用获得多方肯定。运用这项技术,可对患者进行全天候高质量的实时心脏监护并发布报告,有效提高病情管控效率。

微创与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内镜中心、上海交通大学联合攻关研制成功的首个用于新冠肺炎诊疗的支气管手术机器人系统,创新地将主从遥操作控制的新冠肺炎支气管手术机器人系统从概念变为现实。今年4月在上海市胸科医院完成首例机器人辅助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

长期艰苦的创新创业活动让常兆华深切体会到,医疗产品绝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科技问题,只有科学技术、工匠精神、艺术品位、人文情怀和自由思想这五个要素激烈碰撞并找到最终平衡点后,一个优秀的医疗产品才能呼之欲出。

他说,事业是“天马行空”般想出来的,更是像“蜜蜂筑巢”般一点点“干”出来、一秒秒“熬”出来的。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所学所能唯有实实在在地献给国家,转化为能给人民带去福祉的技术,才能真正称得上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创新行为。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