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随着反帝国主义运动的兴起,主权意识的增强,全国掀起了“收回教育权”运动。成立于1906年的教会大学沪江大学改组了校董会,增补8名华人为校董成员。1928年1月,经过改组的沪江大学校董会聘请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年仅32岁的刘湛恩博士为校长,这是沪江大学历史上首任华人校长。
沪江大学第一任华人校长刘湛恩与最后一任美籍校长魏馥兰的交接
1928年2月25日,沪江大学为刘湛恩举行了隆重的就职典礼。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工商部长孔祥熙、上海市长张定璠、卫戍司令熊式辉等政府要员,以及卜舫济、郭秉文、李登辉、李权时、朱经农、潘序伦等中外社会名流出席了典礼。
在就职典礼上,刘湛恩发表了题为《大学的使命》就职演说,阐述自己的办学思想,宣称大学具有培养人才、研究学术和改造社会的三重使命,提出了致力于沪大“更为基度化、更中国化和更有效率”的目标。他表示:“尽管我在接受校长职务以前很犹豫,但我将竭尽所能履行我的职责,并将按照基督教的原则来办这所学校。我乐于听取建议和指教,希望沪江大学的所有朋友都能不吝赐教……我希望沪江大学的影响将不仅限于校园之内,而且扩展到全中国……”
刘湛恩校长的前任魏馥兰是沪江大学第三任美籍校长,在他任职期间(1911-1928年),奠定了沪江的建筑格局,拓展了沪江的教学规模,实现了男女同校,推进了“沪东公社”的建设,形成了综合、开放的办学格局,尤其实现了沪江大学从教会大学向私立大学的平稳过渡。1928年2月魏馥兰改任沪江名誉校长,专心从事教学,1935年退休回美国。
魏馥兰(Francis John White,1870-1959)
1929年2月10,刘湛恩校长和校董事会董事长缪秋生向国民政府教育部呈文请求立案
1929年3月8号民国政府教育部长蒋梦麟同意沪江大学立案的指令,沪江大学作为一所私立大学融入中国的教育系统。
1929年3月28日,沪江大学经教育部批准注册立案,将沪江大学的英文名称由Shanghai Baptist College改为University of Shanghai,沪江大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29年3月29日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与美国南北浸会签订的《租赁校产协议》,确立了沪江大学管理上产权拥有者和经营者分离的基本原则,中国的校董会及其聘任的校长,获得对沪江大学的直接经营权。
刘湛恩就任校长后,竭力削弱宗教对课程的影响以及教会对学校的干预,聘请了许多有真才实学而并不一定具有宗教背景的学者入校进行教学,还增设了更多的专业课程。如聘请凃羽卿、余日宣、徐作和、蔡尚思等专家学者任教,增设了许多新的专业课程,如商科的工商管理、国际贸易、银行、会计等专业;新设生物系,与协和医学院挂钩,学生在沪江读几年后经考核及格,就可进入协和医学院深造。
同时,因为自己从小艰难求学的贫寒经历,使得刘湛恩对中下阶层学生有更多的关照。他排除万难为贫寒学子设立奖学金、助学金。有的学生因参加爱国民主活动,校方企图以不让毕业来阻挠。刘湛恩与校方进行说理斗争,保证这些爱国学生得以毕业。
刘湛恩特别重视课堂学习和实际工作的结合,建立并加强商科各专业与上海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的联系,建立自幼稚园到高中一整套教学实验体系。他在杨树浦附近工厂区和农村设立社会服务和调查中心,让学生接触实际并进行社会调查。他大力发展沪东公社的社会服务能力,除了为工人区儿童创办幼儿园和中小学、开展平民教育以外,还开办了医院和诊所,免费为周围工人及附近农民施医送药。
沪东公社的托儿所、合作社
沪东公社劳工储蓄处及民众图书馆
1928年到1936年,刘湛恩主持建造了大学图书馆、教员住宅楼、女生健身房、男生新膳堂及大礼堂等,使最初的只有思晏堂等3栋校舍增至怀德堂、思雷堂等44栋,沪江大学由此成为上海发展最快的高等学府。
刘湛恩虽贵为校长,可始终保持着简朴慈爱的心怀。他拒绝接受高于正职教授的薪水,谢绝搬入前校长住宅,只是住在一所较小的房屋里。学校为他提供一辆汽车,他为了节约行政开支,从不单独使用。刘湛恩经常视察学生食堂,星期天晚餐的时候,他总是穿着长袍,拿着手杖,看厨房,看学生食堂,和就餐的学生交谈;每晚临睡前,喜欢到学生宿舍巡视,星期日还邀请一两位学生到家中午餐;看见有的学生寒假期间因路费困难无法回家,他就让学生住在自己家里。
1936年出版的《沪江大学三十周年纪念》,将1926-1936年称为革新时代,并指出:十年前沪大人的八则希望今已次第实现。华人校长治校;延聘专门学者授教、文理商各学院教授数量倍增;给学生以发展个性及自治能力的训练;养成学生高尚的人格和为社会服务的志向;扩充国学,去洋化;校舍扩充,新建规模宏大的图书馆、大礼堂、学生宿舍和教职员住宅;设立并完善了相关学科的研究院……这是对刘湛恩校长辛苦耕耘的最高褒奖。
《沪江大学三十周年纪念》中“沪大之现状”一文
《沪江大学三十周年纪念》中1926-1936年间学校新增的校舍与各学院学生构成
本年二月里就职的簇簇新的校长,便是刘湛恩先生。他的绰号叫“格索林”(gasoline),也就是汽车上用的汽车油。汽车装满了汽车油,引擎砰砰地响,便蓬蓬勃勃地向前进。刘先生办事的时候,会议的时候,与朋友讨论问题的时候,无论怎样困难,别人垂头丧气,咨嗟叹息,他总是一团高兴,口若悬河,积极地干去,犹之乎使得汽车引擎砰砰地响的汽车油一样。
——邹韬奋《簇簇新的校长》1928年4月22日
邹韬奋(1895-1944),中国近代重要的记者和出版家,刘湛恩的挚交。1922年在黄炎培等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编辑部主任,开始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他一生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