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公民教育思想萌芽于20世纪初。公民教育运动是以建立广义的、建设性的、纯正的爱国心为宗旨,以唤起公民的责任意识,宣传民治精神为目标,以宣传、服务、征文、测验等为形式,对民众开展公民教育的运动。全国教育联合会于1922年拟定《中小学课程标准》,以公民科取代之前的修身科,标志着我国学校的公民教育正式开始。当时,我国诸多有识之士积极引进并传播西方公民教育思想,刘湛恩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
刘湛恩1922年学成回国后,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主要担任大学教授和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教育总干事、上海职业指导所所长等职务。刘湛恩的教育实践主要体现在公民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方面。
刘湛恩是公民教育运动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认为“救国之道,无过于提倡公民教育;求公民教育之普及,才是正本清源之计”。(刘湛恩《怎样做一个中华民国的良好公民》序,1926年)为实现当时国内的和平、统一,构建现代民主社会,刘湛恩积极提倡并推行公民教育,主张公民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人们的政治觉悟,更是综合性的公民素质的提升。他积极策划公民教育运动,组织公民教育团体,发行公民教育刊物,对公民教育思想和民主观念在中国的引进与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是中国人所共有的。
中国的和平运动,
人民自己不来鼓吹、实行,
等谁来鼓吹实行呢?
——刘湛恩《和平运动讨论大纲》1926年
1923年出版的《公民教育》译著
1924年出版的《新学制公民教科书》
公民教育的代表人物:
严复(1854—1921),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他提出“三育救国论”,认为从根本上探索中国富强之源,须从教育入手,从德、智、力三方面去改造中国传统的人格品质。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的“新民说”,从探讨中国贫弱的根源谈起,认为中国在近代之所以孱羸不振、饱受欺凌,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国民素质低下造成的。因此,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富强与长远发展,非提高中华民族的国民素质不可。
蔡元培(1868—1940),中国著名教育家、民主进步人士,对近代与现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的“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在深刻反思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借鉴吸收西方道德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的“五育并举”新教育方针。
中国的职业教育起始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面对列强入侵,晚清政府被迫兴办洋务教育,学习“西文”“西艺”,推行洋务运动以“求强”“求富”。1866年左宗棠设立的福州船政局船政学堂,成为中国近代学校职业教育的开端。
1911年后,实利主义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并被列为教育宗旨之一。民族实业家倡导和推进实业教育蔚然成风。近代民族实业家的典型代表张謇认为实业教育可达成救国之目的,要“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到1916年,全国已有实业学校525所,学生30089人。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大发展,不断推动传统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对职业人才的培养提出诸多新要求;欧美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又给国内有识之士以全新启示,国人始将职业教育作为重要教育类型加以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职业教育已成为一种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开始取代“实业教育”一词,并为社会所认可。
黄炎培是中国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者的典型代表。他明确指出仅在普通教育基础上强调实用根本无法解决中国问题,“今后之富国政策将取径于职业教育”。他发起了一场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教育改革运动,希望能通过职业教育来培养人才,振兴民族工业,从而达到利国富民的目的。1917年5月,他联合47位同仁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引领和推进职业教育调查、研究和实践。由此,“职业教育”开始取代“实业教育”一词,并为社会所认可。
1923年由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办事员合影.后排左三为黄炎培,前排左三为邹韬奋
1923年由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办事员合影.后排左三为黄炎培,前排左三为邹韬奋
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思潮蓬勃兴盛。陆费逵、陈独秀、蔡元培、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蒋梦麟、顾树森、邹韬奋、廖世承、何清儒、潘菽、郑文汉、刘湛恩等大批知识精英,虽然学术地位崇高、贡献巨大、社会活动广泛,但都曾对职业教育产生过浓厚的兴趣,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贡献过重要的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迅猛发展,担负培养人才、传承技能、促进就业创业、服务国家的重要职能。
中国职业教育的部分代表人物:
黄炎培(1878-1965),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认为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敬业乐群”,即热爱自己职业、尽职尽责,有为所从事的职业和社会做出贡献的追求,同时还应有高尚情操和群体合作精神,有“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奉献精神;他提出了“社会化和科学化”的教育方针和“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他被誉为职业教育之父。
陆费逵(1886年-1941年)中华书局的创始人,我国近代著名的出版家和教育家。他在我国教育史上较早提出了进行职业教育问题,探讨产教融合问题,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先驱者之一。陆费逵认为“教育方针,当与国是一致,尤当合世界之潮流”。希望通过实利主义教育沟通“劳心”与“劳力”两个阶级,“使普通人民具生活之知识技能,俊秀之士备智慧监督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