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良模(1909—1988),著名的宗教界爱国人士、社会活动家、群众歌咏运动的倡导者之一。1932年毕业于沪江大学社会学系,受刘湛恩校长爱国思想的熏陶,1931年即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在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担任学生干事期间,通过进步话剧和电影认识了夏衍、田汉等共产党人,感受到由聂耳、任光等人作曲的影视剧主题歌强大的感召力。如《渔光曲》、《毕业歌》、《大路歌》等,都是抗日救亡歌曲,唱起来慷慨激昂,大家都爱唱,因为它们唱出了广大民众的心里话:“我们要抗战”!由此开始了用歌声唤起民众,用抗日歌曲奏响民族解放运动军号的漫漫征程。
1934年冬,刘良模在上海四川路青年会办起第一个民众歌咏会,义务教唱抗日救亡歌曲。一个多月后过,民众歌咏会的人数从不足100人增加到300多人,又建立起分会,报名参加者依然众多。歌咏会对前来参加的人只有一个条件:即学会了歌要教别人。就这样,抗日救亡的歌声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去,上海很多其他爱国团体也纷纷组织起歌咏会,慷慨激昂的抗战歌声就这样传遍了上海的四面八方,不久又传到全国各地去。刘良模在组织歌咏会时得到了中共地下党的帮助,那时帮助他训练民众歌咏的骨干吕骥,就是一位地下党员(吕骥,1930年进入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赴延安,参加筹建鲁艺)。当时,虽然刘良模还不是非常了解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但是在与夏衍、田汉、吕骥等人的接触过程中,越来越清晰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各界民众,坚决抗战到底的政党。
1931年刘良模获得上海各大学东北问题演讲比赛亚军,被授予“护国良言”奖牌
1935年5月,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在上海风起云涌、波澜壮阔。刘良模作为为民族解放和独立而战斗群体中的一员,主张用歌唱的方法来唤醒民众,组织民众,为民族解放而歌唱。为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刘良模把抗日思想写成歌曲,编印了《青年歌集》和《民众歌咏ABC》等书籍广为传播;他组织露天歌唱会,教老百姓歌唱,启发民众的抗日意识;他带领战地服务团,将抗日救亡的歌声送到烽火连天的前线和军营,让《义勇军进行曲》响彻在中国军队奋勇抗敌的战场,成为军歌和战歌。在“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雄壮歌声中,歌咏团变成战斗队,足迹踏遍大江南北,用歌声将抗战思想唱遍中国。
1938年刘良模在长沙教唱《义勇军进行曲》
1939年春,刘良模(右一)率领的军人服务部在浙江金华教唱宣传抗日和慰问抗日部队时与周恩来(左二)的合影,恩来同志鼓励他把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坚持搞下去。
刘良模编写的抗日歌曲集《青年歌集》《民众歌曲ABC》
刘良模编写的抗日歌曲传唱记载的小册子《战时的军人服务》《十八个月在前方》
刘良模还将《义勇军进行曲》传唱到海外,献给战斗中的中国人民。1940年夏,刘良模赴美工作,在华侨青年洗衣工人中组织了华侨青年歌咏会,教唱祖国的抗战歌曲。一次偶然的机会,刘良模认识了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Paul Robeson),他非常关心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刘良模就把抗战歌曲唱给他听,并一字一句地教会他最喜欢的《义勇军进行曲》。之后罗伯逊到美国各地举行音乐会,每次都把《义勇军进行曲》唱给美国听众们听。他亲切地把这首歌叫做《起来!》因为它的第一句歌词是,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美国人民十分喜爱这首歌,把它看成是中国人民抗战的象征和号角。从1941年到1945年,刘良模跟随援华会到美国各地向美国人民介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情况,同时也把抗战歌曲唱给他们听。
1941年,保罗·罗伯逊担任独唱,刘良模指挥在美华裔工人合唱,灌制了名为《起来!》
的唱片
新中国成立前夕,刘良模作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参与了新政协大会议定国歌的工作。开国大典上,伴随着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响彻中国。今天,《义勇军进行曲》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声音图腾,从战歌到凯歌再成为国歌,传唱千秋。
1949年10月,开国大典上,伴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在天安门广场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