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肩担道义——一个老共产党员的人生

发布者:张柳发布时间:2021-06-04浏览次数:262

革命家李一氓的人生传奇

李一氓1903年出生于四川省彭县,后辗转赴成都、南京、上海求学,1923年考入上海沪江大学。在上海求学期间广泛阅读《新青年》、《向导》、《中国青年》等进步期刊和涉及共产主义的一些小小册子,如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李汉俊译的《资本论入门》、李季译的《社会主义史》等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打开了一个通往未来世界的前景。五卅运动促进了中国青年的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1925年秋,李一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投笔从戎,开始革命家的传奇生涯。

学生时代李一氓 

 李一氓读过的进步书刊

1926年,李一氓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1927年任南昌起义参谋团秘书长,南昌起义失败后秘密去上海,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2年秋,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加紧了对革命根据地的武装围攻,同时,在城市和广大白区实行法西斯统治,在上海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李一氓随大部分在上海工作的同志一起调去中央苏区工作,任国家保卫局执行部长。193510月随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后,奉调担任毛泽东的秘书,又以毛泽东特使的身份回四川成都,去做刘湘的统战工作。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受党委派,协助叶挺、项英组建新四军,并担任新四军秘书长和党的东南分局秘书长。李一氓还先后任陕甘宁省委宣传部长,新四军秘书长、淮海区行政公署主任兼淮海区党委副书记、苏北区党委书记,华中分局宣传部长等要职。

1927年北伐军占领南昌后,部分政治工作人员合影(后排左二为李一氓) 


1939年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领导与周恩来的合影。后排左起:袁国平、陈毅、周恩来、项英;前排左起:李一氓、粟裕、王集成、邓子恢

 

20世纪40年代战斗在淮阴地区的李一氓  

新中国成立后,李一氓长期从事外事工作和文化传播工作。曾任中国驻缅甸大使、国务院外事办副主任,中联部副部长,中顾委常委、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组组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会长等职,主持新中国的文化古籍整理出版工作。

199012月,李一氓在北京逝世。他生前立下遗嘱:我的后事从简,只称一个老共产党人,不要其他任何称谓。不开告别会和追悼会。火化后我的骨灰撒在淮阴平原的大地上。

文化大家李一氓论读书四境

李一氓在文化方面的建树非凡,他不但是在文化行政工作中以专家型领导的身份推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本人更是在多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文化成就。大革命失败后,李一氓参加创造社工作,与潘汉年一起组成了党小组,开展进步文化运动。在此期间,李一氓参与编辑与创办了《巴尔底山》、《流沙》、《日出》等多种刊物,发表了《提倡农民文学》、《革命与文学》等一系列短文,宣传倡导革命文学。他参与发起成立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是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的负责人之一,翻译出版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传》、《马克思论文选译》及马克思的《哲学之贫困》等著作。

1930年在上海的李一氓

  李一氓编辑出版刊物:《流沙》半月刊第四期

  李一氓翻译出版书籍:《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传》(中国第一部恩格斯马克思传记著作品)

  李一氓译 郭沫若校《新俄诗选》1929

1932年,李一氓赴中央苏区工作,并兼任《红色中华》主编,充分发挥了党的报刊宣传战斗武器的效用。在新四军期间,李一氓担任戏剧编导委员会主任,支持成立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并亲自担任新四军抗敌剧社社长,亲自撰写京剧剧本《九宫山》,引导新四军戏剧运动,在争取抗战胜利方面,充分发挥了文化武器的作用。

1932年李一氓主编的《红色中华》报  

李一氓十分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对中国传统文化珍贵典籍研究甚深。早在中央苏区时期,就曾推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部发出保护文化的通知。李一氓一生收藏众多,涉及到书籍、字画、漆器等等,除了自身爱好外,更是出于保护传统文化和研究之用。他主持全国古籍整理工作整整十年,使其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李一氓的收藏大都捐给国家和家乡的博物馆、图书馆,造福大众。

李一氓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诗人和书法大家。

李一氓戎马一生,书香相伴。勤勉读书效于国既是李家家训的升华,也是他一生的写照。李一氓认为读书要有四境,一是离险境——读书可以保持理智,镇定自若;二是得顺境——读书可以谨言慎行,减少盲目;三是破逆境——读书可以化解怨气,平心静处;最后是处闲境——读书可以益智强身,遏制衰老。他时常勉励年轻人要读有用的书,读立志前进的书,读发奋图强的书

上理杰出校友李一氓对母校的怀念

1923年我转考入沪江大学。校舍靠近黄浦江边,在校园里就可以眺望黄浦江上来往的船只。学校的生活条件比较好,有游泳池、体育馆,还有图书馆……由于五四运动和世界及中国发生的很多重要事情,即使在教会学校,学生的思想也不能不引起很多波澜,学生会有时甚至请来邵力子[1]做全校的课外演讲。1986年我还去旧校址看了一下,60年了,校园变化很大。这个学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很有名气,因为它的校长刘湛恩被南京伪政权和日寇所谋杀。原因是汪精卫和日寇强邀他当南京的伪教育部长,他坚决拒绝了。对此,广大的爱国知识分子都予以同情。

摘自《李一氓回忆录——青年时代,上海学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