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在中华曙光——记王海萍烈士

发布者:张柳发布时间:2021-06-04浏览次数:157

自幼受开明的家庭教育影响,王海萍少年时即读书明理,胸怀博爱,关心帮助劳苦大众。好男儿志存高远,志在中华曙光是他的志向。1922年,18岁的王海萍离家渡海赴上海求学,就读于沪江大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他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5年由叶文龙、陈德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王海萍积极参与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主编《琼崖新青年》杂志,满腔热情宣传革命主张。

1926  4 月,王海萍到广州投奔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并参与北伐,从事政治宣传工作。大革命失败后,王海萍依然坚定革命信念,1927年参加了周恩来、贺龙等同志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后受党中央的派遣前往福建,任中共闽南特委委员,在艰苦、危险的环境中,深入漳州、厦门一带工厂、农村、学校,联络各地在大革命失败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同志,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重建工会、农协,发动和组织工农运动,并当选为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兼宣传部长,组织和领导农民武装暴动。他还主编省委机关刊物《烈火》,秘密举办党员和农运负责人训练班,点燃了福建西南部农民武装斗争的烽火,为党日后在永定成立区苏维埃政府、开展土地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福建省军事委员会书记,他还积极贯彻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指示,在厦门、福州秘密建立工人自卫队和赤卫队,对党员加强军事化训练,输送优秀工人到革命根据地参加红军,建立农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

1929年春,毛泽东、朱德、陈毅同志率领红四军入闽,创立和发展闽西革命根据地。同年,王海萍担任闽西暴动委员会总指挥,同邓子恢、张鼎丞等一道领导当地农民暴动队伍攻打龙岩县城,配合毛泽东领导的红军队伍发展、巩固了闽西革命形势。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1929年秋,毛泽东的《清平乐·蒋桂战争》描述的正是当时闽西革命胜利的情景。

王海萍在福建新开辟的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毛泽东用《清平乐·蒋桂战争》一词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革命情景。  

1930年,王海萍等五人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在厦门组织武装劫狱,营救被捕的战友。这次著名的“5·25”厦门劫狱事件,不损一兵一卒救出我方四十多位革命同志。在后人撰写的描写革命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著名文学作品《小城春秋》中,这段英雄传奇成为故事背景,王海萍和他的革命伴侣梁惠贞烈士成为小说里的人物原型。

同年,王海萍代表福建省委赴上海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筹备会,他妻子梁惠贞则担任福建省委政治交通工作,常来往于厦门与上海之间。1931年王海萍接任福建省委书记,积极推进农民武装斗争,领导厦门、漳州、泉州的革命斗争,他妻子梁惠贞不幸被捕,唱着《国际歌》走上刑场。1932年,由于叛徒出卖,王海萍被捕,壮烈牺牲,时年28岁。

王海萍妻子梁惠贞烈士以二人为人物原型的小说  

正如《小城春秋》中所描述的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一样:把你手里红旗交给我,同志,如同昨天别人把它交给你。今天,你挺着胸脯走向刑场,明天,我要带它一起上战地。让不倒的红旗像你不屈的雄姿,永远鼓舞我们前进,走向胜利。等到有一天黎明赶走黑夜,我们要把它插在阳光灿烂的高地。望见它迎风呼啦啦的飘,像望见你对着我们欢呼扬臂。啊,同志,我们将永远歌唱你的不朽,歌唱你带来的自由、幸福和胜利。他们洋溢着爱国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风格的英雄主义的形象,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