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君宜

发布者:张柳发布时间:2021-06-01浏览次数:227

成君宜,原名邹宝,祖籍江苏丹阳,1921212日出生于上海一个裁缝家庭。他 8岁时,父亲积劳成疾不幸病故,生活日渐艰难,但母亲还是千方百计让他上学读书。他学习刻苦,成绩名列前茅,年年获得奖学金,免交学费。

与恋人一起战斗

1938年春,成君宜转入建行中学,与同学徐志远相识。徐志远出生于上海一个贫穷的家庭,她的大姐在纱厂做童工,1925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受姐姐影响,徐志远从小接触了共产主义革命思想。成君宜和徐志远志趣相投,在共同的学习和工作中,建立了纯真的感情。

1938年夏,成君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沪江大学附属高中。在沪江附中,成君宜参加讲演、歌咏队,到广播电台实地演播,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深得师生赞誉。徐志远初中毕业后则考入由留德学生创办的同德助产学校。虽不在同一所学校,两人仍然来往密切。

1939年,成君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青浦一带参加地下革命活动,穿越日寇封锁线,搜集情报,为新四军输送进步青年。他还撰写了《农村工作报告》和《东路工作总结报告》等调研报告,秘密转送给上级领导。为了掩护成君宜,徐志远经常与他打扮成一对衣着入时的情侣,来往于浦东与上海之间(此处,浦东主要为黄浦江以东区域,上海主要是黄浦江以西地区)。爱情的种子不知不觉在心中萌芽,两人成为一对恋人。1940年,成君宜和徐志远拍了一张订婚照,各自珍藏,作为永结伴侣的见证。

成君宜与徐志远的订婚照  

不久,成君宜受组织派遣,到浙东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三北、四明山工作。离开上海前,他饱含深情地对徐志远说:“如果我牺牲了,不要悲哀,你要把我的事业继承下去。”

1944年初,成君宜托人给徐志远送信:“四明山正式打出了新四军旗帜,战士们都是热血青年。希望你能来四明山,我们一起打击日本侵略者。”徐志远看后,热泪盈眶。她耐心地说服父母,决定于春节后前往浙东四明山区的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驻地。

前方村英勇抗敌

1943年,浙东纵队解放了由伪军第十师盘踞的梁弄,浙东区党委和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随即进驻。然而,国民党对国共双方“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合作协议置之不理,于同年底在天台纠集武装,向浙东根据地发动第二次“清剿”。国民党顽军驻扎在梁弄镇前方村附近,无恶不作,根据地人民怨声载道。1944210日,为打击敌人嚣张气焰,浙东纵队从距梁弄不远的陆埠区袁马、杜徐分路奔袭,将敌人置于我方布下的“钳状”包围圈中。211日凌晨3时,部队开始向敌人发起攻击,很快攻破敌人第一道防线,控制了制高点。

凌晨4时许,情况突变。由缅甸前线撤回的全副美式装备的国民党精锐部约5000兵力,从八字桥方向赶到前方村,敌人拼命反扑,企图夺回阵地。我军腹背受敌,时任警卫大队指导员的成君宜,在指挥突围时,为掩护战友撤退,自己留在了最后,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3岁。他牺牲时,怀里还揣着与徐志远的订婚照。

“前方村战斗”纪念碑  

继承烈士遗志

19442 月底,徐志远到达四明山抗日根据地的时候,成君宜已经牺牲。根据地同志们担心她经受不住成君宜牺牲的打击,只说成君宜外出执行任务去了,要她先在部队住下来等几天。等待的日子里,她提出到后方医院工作的申请,得到批准。徐志远既有在医学院学到的医务技术,又有参加“八一三”战地救护的实践经验,她的到来提高了医院医疗水平,受到了医院和伤病员的欢迎。

一段时间后,徐志远知道了成君宜英勇牺牲的消息。她伤心过后,主动要求留下来,践行对成君宜的诺言,继承他的遗志,像战士们拿起武器一样,拿起手术刀,冲向抗日的战场。徐志远就这样正式成为浙东游击纵队南山医院的一名军医。后来转战山东,经历了无数次战斗。

2011年,徐志远因病去世,按照她的遗愿,归葬四明山桃花岭。

2012年,桃花岭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由成君宜和徐志远的故事改编而成的话剧《我在丹山赤水》,在宁波大剧院首演,感动了亿万观众。

话剧《我在丹山赤水》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