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德佑

发布者:张柳发布时间:2021-06-01浏览次数:269

周德佑,1920  12  26 日出生于湖北武汉。父亲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银行家周苍

柏,姐姐是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在父母的悉心培养下,周德佑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熏陶和学校教育。他酷爱绘画、文学、戏剧、音乐,多才多艺,小小年纪就在武汉三镇声名鹊起。

离家抗日

1934年,周德佑离开武汉,到沪江大学附中学习。在校期间他阅读了大量鲁迅作品,决心以鲁迅为楷模,为民族的觉醒呐喊。1936年夏,他参加了由中共地下党员、诗人光未然组织的“大光读书会”,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七七事变”后,周德佑在汉口创办抗战期刊《天明》。8月,他与光未然一起成立“拓荒剧团”,后改编成“全国戏剧界抗战协会流动演剧第七队”。作为演剧第七队的负责人之一,年仅 18 岁的周德佑表现出优秀的领导才能。

《天明》周刊创刊号  

同年底,上海、南京相继失守,武汉成为全国抗战中心。民族解放的烈火燃沸了周德佑的热血,他留给父母一封“遗书”,决心随抗战演剧队北上抗日,前往晋陕地区。

为国牺牲

1938年元旦,周德佑所在的抗战演剧七队由武昌渡江,随后向山西、陕北进发。多才多艺的周德佑,一路上创作发表了大量爱国爱民和奋勇抗日的优秀作品,涵盖剧本、歌曲、小说、诗歌、漫画等诸多体裁。他创作的《大兴馆》、《小英雄》等抗战剧本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战斗性和感染力。

周德佑白天行军、演剧,常常要挑着一百多斤的担子跋涉数十里路,深夜还编写剧本,每天只能休息三个多小时。他把家里捎给他的钱倾囊捐给剧团。为了把更多的钱用于剧团演出,他每天坚持只吃一角四分钱的伙食。极度劳累和缺乏营养使他的身体迅速垮了下来。

周德佑手绘演剧队成员漫画  

1938 3 20日,周德佑积劳成疾因病去世。临终前,周德佑留下遗愿:“以整个身心许国,死也不做亡国奴!”3 22日,汉口抗敌后援会、青年服务团、青年救国团、陕甘宁边区妇女救国联合会驻汉代表等联合发起周德佑追悼会。追悼会在汉口黎黄陂路的周家住所里举行,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叶剑英等中共领导人,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纷纷前来作最后的告别。灵堂中央是周德佑的遗像,两边悬挂着中共长江局赠送的挽联:“爱国牺牲,尽力宣传拼热血;抚棺痛哭,惟期捷报慰忠魂”。遗像上方是周恩来代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送的“模范青年”牌匾,邓颖超称周德佑为“民族最优秀的救亡抗日烈士”。3 24日,《新华日报》刊登了周德佑追悼会特别报道,还用大幅版面开辟“追悼周德佑志士特辑”,刊登烈士的遗像和遗书,发表了多篇悼念文章。父亲周苍柏写道:“我为国家损失了一个志士而难过,我要继续帮助德佑所参加的第七宣传队,让他们永远工作下去。”母亲董燕梁写道:“我要把爱你的爱来爱世界上一切无母爱的儿女,我要继续你的志愿,努力到底!”

青年模范

周德佑牺牲后,他的父母将准备供他留学的费用全部捐助给抗战协会流动演剧第七队。他的母亲董燕梁抛弃养尊处优的生活,在武汉积极救护抗战病员,并成为战时儿童保育会的常务理事和发起人之一。他姐姐周小燕将在武汉首次唱响的《长城谣》录成唱片。深深体会国

恨家仇的她,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情感通过歌曲进行了艺术再现。歌曲传遍大江南北,激励同胞抗日救国。1949 10 1日,周苍柏夫妇作为烈士家属,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开国大典,这是党和国家对周德佑烈士的最高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