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萍,原名王朝鸾,字翔林,1904年3月出生于海南琼山县那流市(今海口市长流镇)堂善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王国榜是清末廪生,曾任小学校长多年。王海萍是家中长子,有弟妹五人。少年王海萍先后就读于琼山县第二区那流市小学、传桂村储英小学,1917年秋考入琼崖中学(今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他聪慧勤奋,素有“那流才子”之称。
参加革命斗争
1922年秋,王海萍从海南考入沪江大学。1925年5月30日,五卅运动爆发,王海萍热情投身于这场反帝爱国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后又在叶文龙、陈德华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叶文龙和陈德华带领下,王海萍积极参加党的宣传活动,与在上海的海南籍进步青年一起,成立了琼崖青年社,出版《琼崖新青年》。
1926年,王海萍赴广州参加国民革命军,随军北伐。后来国民革命军第四师扩编为第十一军,王海萍出任政治部宣传股长。他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宣传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927年8月,王海萍参加了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王海萍到福建开展革命工作,担任中共闽南特委委员。他深入到漳州和厦门一带的工厂、农村、学校,联络各地在大革命失败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同志,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重建工会、农协,发动和组织工农运动,
宣传党的政治主张。
1927年12月4日,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在漳州成立,王海萍当选临时特委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组织领导各县农民相继武装暴动,起草《为平和暴动告工农兵民众》、《致平和工友农友书》等文件,讴歌闽西各县的革命壮举;此外,他还担任闽西暴动委员会总指挥,同邓子恢、张鼎丞等同志一起领导当地农民暴动队伍攻打龙岩县城,进一步巩固、发展了闽西革命形势。1930年 2月任福建省执行委员,省军委书记兼省宣传部部长。
领导武装破狱
1930年3月,为纪念北京“三•一八”惨案,由中共厦门市委领导的厦门反帝大同盟举行纪念大会,国民党当局逮捕了20名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关押在厦门思明监狱。为营救这些同志,中共福建省委决定采取武装劫狱行动,并于当年 3月成立了由省委书记罗明、军委书记王海萍、军委秘书陶铸等 5人组成的“破狱委员会”,领导破狱工作。
5月25日上午9时,经过一个多月的侦查和周密准备,破狱斗
争正式开始,仅十几分钟就胜利完成了预定计划,冲出监狱的40多位同志被秘密转移到闽西革命根据地。此次行动中,国民党警卫队及狱卒被打死 6人,而我方却无一人伤亡,劫狱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厦门思明监狱旧址
一家三口献身革命
1931年1月,王海萍担任福建省委书记。彼时,国民党疯狂镇压革命活动,搜捕地下共产党员,破坏党组织,很多同志被捕牺牲,其中就有王海萍的爱人梁慧贞,当时她已有八个月的身孕。王海萍得到邻居通知才幸免于难。事发后,王海萍在给罗明的信中写道:“一批忠实的同伴如此离开了,在艰苦工作过程中不能再见他们了。明兄,我哭了!……自然我决不怕困难的,不因此悲痛消极只有再接再厉的前进,为同伴们算个总账”。
王海萍妻子梁惠贞
1932年4月,毛泽东、聂荣臻带领中央红军攻打漳州。王海萍接到消息后,组织地下党和漳州农民的武装力量,与中央红军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战斗胜利后,毛泽东等领导同志接见了王海萍。
1932年6月,由于叛徒出卖,王海萍在厦门中山公园秘密接头点被捕,惨遭杀害,时年 28 岁。10月25日,福建省委在悼词中说:“王海萍是忠实的无产阶级战士,尽了他的天职。他的牺牲是福建省的巨创,我们行列中不可填补的空隙。”
1951年8月15日,琼山县人民政府追认王海萍为“革命烈士”,给王海萍家属赠送“功在人民”匾额,以志永久存念。1957年11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向王海萍家属签发了第451号“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
王海萍烈士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