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医院几乎看不到康复辅助设备,所有病人都得靠自己的力气起身、走路、上洗手间,连病床的升降都是难事。”很多年前,喻洪流陪着生病的母亲就医,发现了康复行业的这一“缺漏”,机械工程专业出身的喻洪流萌生了投身康复设备研发的想法,他来到上理工一研究就是将近20年。
2021年3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技术趋势:康复辅助技术》报告显示,喻洪流团队在康复辅助(康复工程)技术专利申请量上,位居全球高校及公共科研机构第一位,上理工也成为全球唯一进入该排行TOP12的高校。在移动辅助及个人护理两个细分领域中,团队的专利总数亦居全球首位。
喻洪流带领着团队从“零基础”到这次专利“全球领先”的突破,源于一次“巧合”的发现,成于把科研成果“写”进百姓家的初心。
“零基础”之上摸索着前进
医用康复设备专利从实验室走进民众生活,需要多久?据了解,最重要的研发环节,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从申请专利到生产产品,再到获得产品注册证又至少需要2到3年。而最终,康复设备一旦为百姓所用,带来的便利却能影响其一生。喻洪流找准了康复“赛道”,挑战也接踵而至。
起初国内高校没有康复工程相关专业,想在国际上找到可研究的论文都非常困难,更别提组建科研团队和培养人才,一切都几乎是“零基础”的。喻洪流深知“做事得有人”,他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走访调研了几十家医院、康复中心、相关高校,写下了3万多字的《康复工程专业建设可行性报告》。最终,在学校支持和多方努力下,2006年上海理工大学首次开启了国内康复工程本科人才的培养。如今,学校培养出的一批批康复工程毕业生已经成为了行业中坚力量。
“那时候没有行业经验,给学生上课也没有成熟的教材,我们就一边摸索制定教学计划,一边编写专业教材。”喻洪流回忆道。除了自己编教材,这些年,喻洪流还保持着一个习惯,就是带着团队成员去调研,与医院医生交流,与养老院护理人员交流,参观每一个重要行业展会,看看老百姓需要什么、找准行业的问题在哪、了解同行的关注点是什么,他认为,只有跟实际需求相“捆绑”,才能让康复工程专业发展得更“扎实”。谈到频繁的调研,团队成员王多琎深有感触,“我们到康复医院看到无法自理的病人,和医生沟通诊疗中的详细需求,从调研中碰撞出了科研的灵感和方向。以科技之力服务百姓,激发了我们摸索前进的动力。”
中国“智”造靠实力“说话”
近年来,“中风”已经成为了导致我国民众残疾的重要原因,且中风发病呈年轻化趋势。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康复治疗能力的不足,很多中风患者因无法得到及时妥善的康复治疗而造成严重偏瘫,使得家庭与患者都陷入两难境地。
关注到这样的情况,喻洪流团队夜以继日地攻关,研发出系列多款神经康复训练机器人。其中,与上海电气合作研发的多自由度上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FLEXO-Arm今年已经获得产品注册证并正式上市,这是国内第一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多自由度上肢康复机器人产品。相比于国外同类产品,FLEXO-Arm不仅功能设计上贴合国内患者,价格也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也促使它顺利快速地进入康复中心、医院病房。不仅如此,团队与上海卓道医疗合作,近两年已有末端牵引式平面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ArmGuide和下肢康复机器人SmartSling两款产品获得产品注册证,进入市场使用。
“让普通老百姓用得起、用得好,这才是真正实现了我们康复工程机器人研发的最大价值。”喻洪流感慨道。
另辟蹊径打破“唯论文”
这些年,团队不仅仅在专利方面量质齐升,同时仅近两年内就发表了15篇国际顶级期刊论文。但在喻洪流眼中,更有意义的是一个个康复机器人这种特殊形式“论文”的成功落地。
“我带团队的思路很像毛泽东主席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喻教授坦言,在他看来,高水平论文就相当于“城市”,而应用研究就相当于“农村”,如果跟顶尖高校拼高水平论文,在实力上肯定是不占优势的,于是团队另辟蹊径,通过大量调研了解老百姓需求,把有实用价值的实物先攻关出来,在研发过程中,论文自然也有了足够的佐证,再拿去发表也就顺水推舟了。
正是这样“不唯论文”的方式,激发了团队的创新活力,技术不断更新换代,越来越多的产品进入民众生活、惠及大众。今天,上理工拥有上海康复器械领域唯一的工程研究中心,也是国内康复工程领域最大学会、协会组织的挂靠单位,已成为国内外最具影响力的康复工程科研与人才培养基地之一。谈到对团队未来发展的期待,喻洪流说:“既要夯实理论基础,提升理论科研能力,又做好手上的研发工作,争取研发出更多康复机器人服务大众,在祖国的大地上写出更优秀的论文,帮助到更多的人。”
来源:中新网上海 记者:许婧
原文链接:http://www.sh.chinanews.com/yljk/2021-05-13/871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