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国际学院创新“非遗”文化育人新模式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的报告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项非遗一片情。中华非遗如同散落九州的明珠,成为中国民族精神传承、文脉赓续的载体。深耕文化育人工作肩负着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是合力推进新时代“三全育人”新格局的最好载体。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虽地处繁华的市中心,却也同样是一座拥有百年建筑墨韵飘香的“文化复兴园”,在这片孕育国际化人才的沃土上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用“文化”唱好时代强音,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
一、缘起:践行非遗文化项目,匠心育人为国育才
非遗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更是凝聚民族精神的纽带。中英国际学院立足国际视野,以“文化同理”为核心育人理念之一,旨在通过践行非遗文化项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学生教育培养的全过程,激发当代青年的“非遗”传承保护意识,涵养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努力培养具有文化底蕴、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英国际学院结合学院国际化优势和创新实践育人理念,自2018年起连续两年开展以“探寻非遗剪纸文化”为主题的创新实践活动,传承匠心不忘初心,用实际行动彰显新时代国际化人才的卓越风姿。
二、实施:寻访剪纸工匠精神,以文化人润物无声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树魂-立根-打底色”为活动主线,深入聚焦挖掘非遗剪纸的内涵与精髓,引导学生自觉肩负起发展非遗文化的历史责任,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的传承者、践行者和传播者。
(一)传承者:树“非遗”之魂,谱美育华章
项目团队有幸师从非遗剪纸传承人,通过对剪纸文化的学习和动手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剪纸的基础性技法,同时也体会到剪纸文化的魅力和大师“十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并以此为源动力将基础理论转化为实践操作,跟随非遗大师孙继海老师前往2019年上海市职业技能大赛“上海文化”品牌剪纸展会现场、枫林路“邻里汇”剪纸沙龙等地,协助孙老师与剪纸爱好者们进行现场互动。
通过开展剪纸学习活动,树“非遗”之魂,以“实践”促“新知”,将文化自信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传承工匠精神,让富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的传统文化,在“以美育人”的华章中得以绵延更迭。
上海海派剪纸传承人孙继海老师为上理中英剪纸实践团队授课
剪纸团队在2019年上海市职业技能大赛“上海文化”品牌剪纸展会互动情况
(二)践行者:立“校史”之根,颂家国情怀
2018年正逢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建校111周年之际,剪纸团队与剪纸传承人刘惠霞老师合作,设计具有首创意义的“校史剪纸”。回到校园,队员们结合校史文献为每张剪纸作品撰写了中英文双语简介,制作出一份精美的校史剪纸宣传折页,献礼复兴路校区成立111周年。2019年,剪纸团队再次以特殊的形式——“剪纸建筑”将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保存下来,并制作了一系列文创产品推陈出新,赋予历史建筑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使传统文化更好地承载和弘扬新时代价值。
进一步探索“非遗剪纸+历史建筑”双传承模式,利用国际化教育模式培育传承校史、面向未来的跨时代人才,是对在校生开展“爱校荣校”主题教育、孕育家国情怀最好的契机。同时,融合创新多元文化,探索非遗文创产品,彰显时代主流精神,为非遗文化的弘扬和推广贡献青年大学生自己的力量。
校史剪纸宣传折页与“非遗剪纸建筑”成果图
剪纸团队制作的非遗文创产品
(三)传播者:打“文化”底色,讲中国故事
文化传播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在传承中实现新的发展。青少年一代是文化传承工作最直接的推广者,更是主力军,因此,秉承着“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实践团队走进爱心暑托班——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走进偏远山区——江西鄱阳育才小学,开展剪纸课堂10余场,让大山深处的孩子们也有机会接触到非遗国粹,让剪纸走入千家万户。
同时,充分发挥国际化办学优势,通过故事讲述、亲身体验剪纸等方式将博大精深的非遗剪纸文化传递给中国留学生和在华留学生,以国际化平台为主要载体进行“文化西传”,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符号,让中华文化瑰宝在异域生根发芽,大放光彩。
实践队员在小学里开展剪纸课堂的现场
与新入学的国际生开展剪纸小课堂
三、成效及经验:知行合一不忘初心,以美育人掷地有声
通过开展“非遗剪纸”项目,将“传统文化”与“实践育人”相结合,注重以文化人、以美育人,让中英师生在思政教育中传承知行合一精神,探索创新型非遗文化育人新模式。
(一)让育人走“深”:提升文化自信,践行时代精神
本项目将“传统文化”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以探索“非遗剪纸文化”为主题的学习实践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主调研实践——“师从非遗大师”、“走进爱心暑托班”、“开展校史结合”等,把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道理、情理与实践融会贯通、理实结合,将调研做“实”,让育人走“深”。同时,不断拓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和载体,引导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新时代“三全育人”理念的引领下,坚定走好文化自信道路,夯实“以美育人”的时代精神。
(二)让育人走“新”:发掘文化内涵,助力“文化西传”
本项目深入发掘非遗文化的内涵和特质,将“非遗文化”与“创新举措”相结合,打造一系列“非遗文创产品”,巍峨雄壮的百年图书馆以剪纸的形象跃然于明信片之上、钥匙链之中甚至是T恤衫上,让剪纸文化活了、动了、年轻了,不仅走进了校园,还走进了每个人的心中。非遗文化不再是“死气沉沉”,而是从静态展示到活灵活现,以国际化平台为载体进行“活态文化”的输出,让当代青年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助力“文化西传”,使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元素成为中国最好的代名词,坚定不移地走好新时代文化自信道路。
(三)让育人走“远”:弘扬文化魅力,扩大“溢出效应”
弘扬文化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是发挥文化功能的重要前提。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新媒体平台无疑发挥着春风化雨、沁人心脾的传播作用。将剪纸技法视频制作成网课上传到线上、将实践内容和实践成果制作成纪录片和报告,在各网站和自媒体平台上进行线上宣传和推广等举措,让“非遗故事”充满了体验性和互动性,使人们成为文化的“参与者”,这无疑吸引了更多人包括媒体的关注。本项目经过时间的检验,辐射人群多达500余人,线上宣传片阅读量高达近3000余次,不仅扩大了学校的美誉度也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焕活“非遗”花开满“园”,文化育心传承至美。通过开展“非遗剪纸”这一文化项目,不仅让学院师生受益匪浅,同时也引领当代青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致力于将非遗文化发扬光大。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创新“非遗”文化立体育人新模式,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地滋养人、培育人,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全球胜任力,让文化自信在学生内心深处落地开花、生根发芽,为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添砖加瓦、保驾护航。
学生团队制作的视频网课和宣传片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