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大使项目
一、 项目简介
立足于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所秉承的文化同理的中外合作办学育人传统,采取“认知、认同、融合、践行”的思路,努力培养出一批合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大使,即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中外学生能够对其认知、认同;通过加强文化交流,让中外学生能够对中外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比较与融合、传承与创新。进而,使得中外学生无论身处何地、身兼何职,都自觉自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贡献一份力量,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复兴和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二、 目标与思路
中英国际学院的中外学生身处于国际化校园中,如何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到身处纷繁多元文化环境的学生心目中?如何能够中外学生以更为有效的教育实践载体、更加深切地认识与体验中华传统文化?这都是摆在学院面前的德育难题。让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育人目标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深度融合于中外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中、社会活动中,改变传播传统文化的常用形式和组织方式,形成更为广泛的文化服务的新形态,将传统文化的力量在国际传播大使这样一个跨越国界和意识形态的群体中得到现实的体现。
三、 过程与方法
1、顶层设计,组织有力
根据中英学院2025发展愿景,文化同理被列为学院未来10年发展的重要育人目标。作为这一理念下重要的执行项目,学院层面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大使项目,一方面由学院党总支书记牵头、执行院长、语言文化教育学院院长等组建成为传统文化建设委员会主要成员。委员会定期研究讨论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中长期规划,研究布置年度和阶段性的重点文化建设工作并为项目的实施提供组织、资源和财力保障。设立由体制内外专业传统文化方面专家组成的跨文化中心,督查各项传统文化建设项目的落实和进展情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学院整体的教育体系当中,将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大使培育的新形态融入到学院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将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有效方法和举措利用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保障相关教育活动的规范、有序、可持续开展。
一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有效方法和举措利用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保障相关文化教育活动的规范、有序、可持续开展。以一方面通过修订《学生手册》和《奖学金评选细则》等方式,制定专门细则,鼓励支持和引导学生参与各类传统文化的第一课堂课程教育与第二课堂活动,对表现优异、取得成绩的学生给予奖励。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大使作为评选学院“执行院长奖学金”“复兴英华年度人物”的重要参考指标。在学院层面通过这些制度的制定,起到确定发展规划和支持性措施,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志愿服务工作有章可循,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构建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2、循序渐进,措施得力
(1)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大使的选拔:从学院、各年级、国内外学生中选拔“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大使”,让文化大使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示范者、传播者和推广者,带头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多元文化交流氛围的形成。这些文化志愿者包涵中外学生两个群体。针对中国学生群体,要求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且热爱传统文化,针对国外学生群体要求具备一定的学习和服务热情,要求文化志愿者还将会在中外合作办学国外阶段的学习教育过程中,在国外宣传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大使。
(2)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大使的培育:在积极开展大众化、普及化的文化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精品的培育和打造,加强品牌主题活动、品牌课程和典型个人的发掘和培育,发挥品牌项目和传播大使先进个人的示范力和引导力。
在课程建设方面:
针对在国内学习的中外学生,依托学院“复兴雅韵——名家讲坛”、“文化之夜”讲座等平台,邀请校内外名家走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与论坛。比如聘请著名二胡演奏家马晓晖女士作为客座教授,通过民乐大师班等方式,促进中外学生了解传统民乐文化。第一课堂内:通过开设《中西方文化比较》等公选类课程和《文化之夜》讲座,开设“琴棋书画、礼乐茶食、文武商法”传统文化实践体验坊,“学一技之长、精一门之道,怡情养性,修德修身”,让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大使在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的精彩与魅力。
针对在国外学习的中外学生,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建立以交互工具为基础的网上文化教育平台,打造一个传播大使公众号,让中外学生身在海外也能参与和共享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动资源。
在活动载体方面:
设立一个流动站:联合上海理工大学海外学生联合会与中英学院国际生联合会(ISA),以设立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大使流动站,聘任中外学生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大使,并对他们建立成长档案,年末编辑传播大使成长史手册记录培养及传播过程,设立星级传播大使评选。
开展一批专项活动:开展针对中外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我也来学——体验传统文化”、“文化邻居——走进传统高雅艺术”等文化体验活动。举办传统文化大使“快闪”等路演活动,呼吁社会对传统文化传播的认知。
组织各类传统文化相关活动,让接受过培训的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大使发挥具有一定专业性、技能性、爱心性的传统文化传播活动。比如围绕中华传统文化节日主题,开展“古琴雅集暨重阳节主题沙龙”、“粽情端午”游园季、传统节日明星片设计征集等文化活动,同时在社区“阳光之家”等进行传统弄堂游戏体验、京剧体验等活动发挥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大使的积极影响,以文化志愿者的体验为基础,在活动进行期间,以掌握了基础知识的中外学生群体为提供服务者,为更多的群体体验传统文化提供帮助。
3、多管齐下,资源给力
(1)全面整合校内资源:传统文化社团和公益组织特色社团现有“华韵堂”传统文化社、“撷英”外联社、学院礼仪队、辩论社、天文社等。各社团中也有不少国际生加入,同时也有国际生也开始独立成立传统文化社团,开展社团活动。同时学院学生会下设的志愿者服务部、国际生服务队,将社团和志愿服务两支队伍进行积极的整合,将联合组织了系列的文化服务活动,将校园内的“传统文化”与“跨文化”等类别的学生组织进行有效的整合,进行资源的共享,打造中外学生一体的传统文化教育、交流、传播平台。
(2)深入挖掘社会资源:与徐汇区天平街道、湖南路街道进行传统文化共建,挖掘一批教学实践基地:教学基地方面,继续保持与上海京剧院等更为深入的合作关系,努力利用专业文化机构资源持续性开展系列传统文化教育和体验活动。实践基地方面,与天平路街道嘉善社区等单位保持“洋雷锋”形式的传统文化公益活动。并与周边文化机构和单位合作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举办一系列传统文化教育和体验活动。联合上海交响乐团、上海京剧院、上海越剧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通过《文化之夜》讲座、复兴雅韵等形式,在面上将传统文化向全体中外学生和所在社区的居民进行培养和传播。运用社会专业资源培育传统文化的志愿者,同时以学院的平台担负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化辐射功能。
四、 成效与展望
本项目的工作先后被《新闻晨报》教育头版报道、上海教育电视台《行进中国》专题报道,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甚至有文化机构、市民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后联系学院,寻求合作以及表达进一步合作的意向。
作为时代的希望与未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所赋予给学生的历史责任,中外学生理应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外传播的主力和先锋。还要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所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更加要思考如何更多地从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出发,真正凸显传统优秀文化作为跨文化背景下教育内涵与教育形式相互作用,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智慧与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