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题策划、组织协调、现场专访,到整理成文、几易其稿,再到编撰成册,“上理如歌岁月”老干部专访工作历时半年,是沉淀过滤、修订完善、臻于至善的过程,更是对学生进行党史、校史教育,以文化人、资政育人的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
一、 实施方法
在校党委的关心与指导下,在党(校)办、党委组织部、档案馆的大力支持下,组织部围绕百十校庆主题,聚焦“薪火相传”,通过对15位校领导、离休干部的专访,再现学校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办学成就、优良传统,弘扬一脉相承的上理精神,为学校发展凝聚力量。为做好专访工作,编写组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事先查阅档案、制作采访提纲、联系被访者等。采访过程中,编写组做好摄影、录音等工作,事后又将被访者提供的历史照片归档。我们以事实为基础,根据老领导、老干部的口述,最终整理成辑。
二、 实施过程
确定对象:经沟通协商,15位退休的校领导、8位1949年10月前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干部(含地下党员)接受了专访。被访者年龄最小者65岁,最长者96岁。
成立工作组:采访工作组由党委组织部部长李妍担任组长,组织部副部长兼老干部办公室主任王志红为副组长,组员包括组织部副部长兼统战部副部长李杰、党校教务长孔娜、老干部办公室的孔德静、李永平及若干名学生等。
查阅资料:越是最早的真实史料,越是珍贵,但年长的离休干部由于记忆的模糊,已无法还原一些细节。为更好地挖掘校史,彰显办学精神,编写组在采访之前查阅了大量的史料,主要包括《上海理工大学志》(1906-2006)、《风雨弦歌复兴园》、《办学之道》、学校的年鉴等,同时查阅了老干部的档案。采访工作不仅仅是听和写的文字工作,还是对老干部人生体悟的“真感受”,透过事实的表述读懂其隐含的思想。
启动专访:6月22日,举行“上理如歌岁月”老干部专访工作启动仪式,原校领导徐福缘教授(现任上海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负责人和博士后流动站站长)接受专访,讲述了其在上理工的求学、工作经历及感悟,校党委副书记孙培雷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从6月至8月,先后有15位老干部接受专访。
整理编撰:在查阅史料的基础上,根据老干部的口述,先整理成初稿,然后仔细斟酌打磨,编写组成员之间互相修改、校对。再成稿后,送交老领导、老干部本人审阅。十几次的互动、沟通,最终定稿。有老领导还亲自到老干部办公室与采访组工作人员一一明示、探讨其修改之处。在谋篇布局上,专访辑分为前言、目录、正文、后记。其中,“前言”部分由党委书记吴松把关;每篇文章在正文前都有“口述前记”,意图除了是让读者对被访者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了解外,更重要的是从中可以一窥学校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取得的成就。原党委组织部部长周中保对文辑大样进行了认真的审阅,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 实施成效
1. 紧扣中心工作,丰富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史料
解放初,原军工路校区的面貌如何?“小而精、多层次,上质量、上水平”之办学思想的提出经过了哪些过程?在何种情况下,学校开始招收首届研究生?研究生的招收对学校以后的发展有何意义?为确保教学的中心地位,1988年学校开始进行的教学质量考评方法改革有哪些“狠招”?上世纪90年代,在国有资产不能作抵押的情况下我们学校是怎么从银行贷到款的?光仪教研室研发的反激光武器滤光膜是怎样被新中国成立50周年阅兵式上的坦克方队采用的?两大行业学校(原医专、版专)划归管理后如何推动了上理工的创新发展?诸如此类的问号,本专访辑都有详细阐述。作为文化积淀深厚的百年高校,上理工被岁月的风蚀剥离,一些可贵的资料稀缺。系统化的专访工作填补了学校在改革、发展方面的空白,避免了因亲历者的老去而只留下残片断忆的痛心疾首。
2. 再现办学历程,彰显了“革故鼎新、锐意进取”之精神
百十年薪火相传,新世纪砥砺前行。老领导、老干部在这片土地上的“如歌岁月”、串串足迹,是对学校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学校发展的期望,对校训精神的坚守。改革开放之后,上海理工的发展进入了快速道。陆续拿到博士学位的授予权,新专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教学科研结出硕果,科技成果转化捷报频传,分布在各行各业的校友备受用人单位青睐……老领导、老干部的生动口述彰显了上理人“革故鼎新、锐意进取”的办学精神。如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武书连大学排行榜系统中,上理工的管理学门类连续若干年在全国700余所高校的同名门类中始终被列为A等级门类(迄今为止,它依然是上理工在该排行榜中唯一的A等级学科门类),且它的位次还在逐年前移。一系列办学成绩的背后是上理打破常规,用“想做事、能做事、做实事”的可贵精神以及一批实实在在的领先成果,使自己跃身于“文革”后全国第一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和第二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的行列,这在当时的国内同类院校中是很稀罕的。上理工还于1998年在动力、光学和管理学科领域分别获得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这在上海的许多211院校中也是鲜见之事(在当时,上理工的一级学科博士点的数量与上海域内的某个全国重点大学并立于全市第4位)。
3. 搭建建言献策平台,深化了对办学经验的总结
专访中,老领导、老干部难掩对学校的深厚感情,并寄予厚望。在叙述办学历程中,不忘对学校发展建言献策,有的建议学校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有的是为学校鼓劲,希望学校抓住机遇,大胆创新,脚踏实地,真干实干;树立信心,敢于争先;还有的则希望每一位上理人都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做到终生践行。
4.抒发感恩情怀,延续了“爱校荣校、共建共享”之文脉
被访者中不乏“上理工制造”,他们对母校充满了感激,对老师充满了感恩,他们说是上理工凯歌发展的历史进程赐予了他们如歌的岁月。不管是本校培养还是从外面调入,被访者都对学校充满了感情。参与专访工作的学生表示,老教师的不辞劳苦成就了今天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大学生要珍惜学习机会,将追求严谨、求真务实的工匠精神传承弘扬下去。一位同学还说,“当初学校在南汇设立校区时,很多老师上下班不方便,条件也很艰苦,但老师们都坚持了下来,为了教育事业,尽职尽责;而且学校领导也很关心老师,给他们发早餐,这些事虽小,但是让人感觉很温暖,让我对学校有了更深的感情。”
四、 创新点
在建校11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本专访工作将党史、国史、校史相结合,通过亲历者的历史再现,浓缩了自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的办学之路、育人之道。同时,不忘立德树人的宗旨,让参与这项工作的学生在党史、国史、校史教育中汲取营养、健康成长,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