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计划”绘就改革蓝图,试点升级开辟实践新程,跨界智汇凝聚育人合力,AI赋能激活思政新态,任务颁行按下攻坚快进键......11月13日,上海理工大学 “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研讨会”启幕,这场以“推进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培养制造强国卓越工程创新人才”为核心主题的会议,通过主论坛领航、分论坛深耕、实践课展示的多元形式,凝聚各方共识、破解育人难题,推动着学校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正式从蓝图规划迈入全员参与、全域推进、全面见效的崭新阶段,为卓越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擘画清晰路径。

本次研讨会的核心亮点是《“光聚上理” 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行动计划》的正式发布。上海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德强详细解读了这一改革蓝图,提出 “成为光” 党建引领、“追寻光” 思政强基、“传承光” 文化浸润、“锻造光” 实践淬炼、“汇聚光” 协同护航、“智创光” 数智赋能六大计划,构建起从 “光源汇聚” 到 “光芒绽放” 的完整育人生态系统。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赵宁与副校长张众共同为六大行动计划牵头单位负责人颁发任务书。
上海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王凌宇在讲话中表示,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扎实推进 “大思政课” 建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形成多维并进、多方协同的立德树人新格局。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顾红亮充分肯定了上理工的试点先行作用,要求学校在创新突破、协同育人、品牌打造三方面持续发力,为高校改革提供更多“上理经验”。

“大家好,我是机器人‘学霸01’。”在机器智能研究院研发的人形机器人的引导下,思政金课“大国制造密码:工程思维与文化”开讲,成为研讨会创新实践环节的最大亮点,让“具身 AI 赋能思政教育” 的创新理念直观可感。

授课现场,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与学生团队协同登台:机器智能研究院侯运峰以智能制造为切入点,结合工业机器人发展历程解读 “科技自立自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史玉从理论高度阐释大国制造的精神内核;机械工程学院马天一与学生团队分享科创实习中的攻坚故事,而“学霸 01” 则以互动提问、案例展示串联全场,成为连接专业知识、思想引领与实践体验的 “智能纽带”。这种“一个专题、三种视角” 的沉浸式授课模式,让课程 “随产而动”,生动演绎了理工科院校特有的工程德育范式,实现了工程思维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主旨报告环节的专家观点,为这一创新实践提供了坚实理论支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岩教授聚焦 “构建理工科院校思政育人新格局”,提出 “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价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 的育人路径;上海电气马琛俊分享 “‘李斌精神’融入新时代理工科人才培养” 的产业实践经验;上理工卢岚教授则深入阐释 “AI 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场景重塑”方案,通过沉浸式、互动式场景实现精准育人,而“学霸 01”领衔的思政金课,正是这一理论的生动落地。

下午,三场主题鲜明、各有侧重的分论坛同步召开,汇聚兄弟院校专家、行业代表、教育部门负责人、红色场馆工作者及校内师生代表,形成“思政课提质”“红色文化浸润”“学生成长赋能”的三维研讨格局。
在思政课建设专题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理工科院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就“校企协同构建课程思政新路径”“AI+HI 育人新范式”“数字化教学变革”“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 等议题深入交流,明确了思政课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塑造与能力锻造” 转型的实践方向;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机制建设论坛则整合上海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联盟的多元育人主体,分享红色校史挖掘转化、AI 沉浸式思政课堂打造、“五老”育人作用发挥等创新经验,为构建层次分明、有机衔接的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机制贡献了多元方案;深化综改赋能学生成长论坛聚焦“招培就”一体联动、AI 赋能学生工作、辅导员队伍建设、“一站式” 学生社区等核心议题,不仅碰撞出系统推进学生工作改革的新思路,更在现场发布了“辅导员 AI 助手”、成立了“思政领航基金”,实现了思想共识向实践成果的直接转化。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原文链接:https://m.shedunews.sh.cn/msite_1/con/2025-11/16/content_2864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