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理工全面启动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 聚力培养卓越工程创新人才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11-14浏览次数:0

1113日,上海理工大学召开“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研讨会”,发布“光聚上理”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行动计划,标志着试点工作进入全面建设新阶段。

本次会议以“推进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培养制造强国卓越工程创新人才”为主题,特邀思政与智能制造领域学者、行业专家及企业代表出席会议,学校党政领导班子、职能部处及学院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专业教师及全体辅导员参加会议。会议通过主论坛、分论坛等形式开展,以多层次、高质量的对话,凝聚共识、分享经验,共同擘画新时代理工科人才培养的实践蓝图。校党委副书记贺莉主持主论坛活动。

研讨会主论坛现场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顾红亮在讲话中指出,上海理工大学承担“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上海试点高校”的重要任务,走在了全市高校前列,希望学校能为试点工作提供更多的“上理经验”。他提出改革工作要加强三个方面:一是要注重创新突破,围绕思政工作中的难点与堵点,形成机制化、制度化、项目化的标志性成果。第二,要注重协同育人,充分借鉴上海思政改革创新的成熟经验——“开门办思政”,以重点行业领域为切入点,构建育人共同体,探索实践育人新范式。第三,要注重品牌打造,紧密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与优势,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育人品牌,为教育强市建设贡献力量。

顾红亮讲话

校党委书记王凌宇在讲话中强调,要紧抓教育改革试点机遇,系统规划、真抓实干。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研究和构建具有上理工特色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他提出三点要求:第一,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着力打造育人共同体、优化“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完善校企联合培养育人机制。第二,扎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科学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思政实践课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以“一个专题、三个课堂”方式提升思政育人实效,建立“大思政课”一体协作体。第三,强化系统观念,以创新工作机制为保障,以完善评价体系为牵引,构建多维并进、多方协同、多元融合的立德树人新格局。

王凌宇讲话

朱新远讲话朱新远讲话

光聚上理”,照亮卓越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新征程

主会场上,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德强正式发布《“光聚上理”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行动计划》,以“成为光”党建引领计划、“追寻光”思政强基计划、“传承光”文化浸润计划、“锻造光”实践淬炼计划、“汇聚光”协同护航计划、“智创光”数智赋能计划等六大计划,共同构筑一个从“光源汇聚”到“光芒绽放”的完整育人生态系统,让这一道道光芒汇聚成清晰的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行动蓝图。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赵宁与副校长张众共同为“光聚上理”六大行动计划的牵头单位负责人颁发任务书,标志着学校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从蓝图规划迈入全员聚力、落地攻坚的新阶段。

刘德强介绍《“光聚上理”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行动计划》

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行动计划发布

集智聚力共话发展,“人工智能赋能思政金课

在主旨报告环节,三位专家围绕大会主题分享各自领域的前沿思考与实践经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岩深入阐释了如何“构建理工科院校思政育人新格局”结合理工科院校在思政育人工作中的瓶颈与挑战,提供“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价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育人路径”的实践建议。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研发主管、电液室主任马琛俊,结合产业实践与校企合作经验,分享了“‘李斌精神’融入新时代理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与实践”上理工马克思主义学院卢岚教授则聚焦AI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场景重塑与育人质量检测展现出AI可通过构建沉浸式、互动式数字场景实现精准育人的未来图景,让思政理论可感可知

王岩作主旨报告

马琛俊作主旨报告

卢岚作主旨报告

大家好,我是机器人‘学霸01’。”随后,在智能机器研究院研发的人形机器人的引导下,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金课《大国制造密码:工程思维与文化》拉开序幕。这不仅是技术展示,更是学校探索“具身AI赋能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该课程立足国家战略与工程教育前沿,巧妙融合工程思维与价值引领,以一个专题融合“三种视角”:智能科技学院专业教师侯运峰讲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攀登,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史玉阐释思想理论的感召与引领,机械工程学院辅导员马天一与学生团队分享实践过程的历练与成长。这种“队伍融合、课程融合、资源融合、产教融合”的模式,生动演绎了学校打造“随产而动”的工程德育范式,为“理工科大学如何上好思政课”提供了上理方案。

学霸01介绍思政金课

侯运峰以智能制造为专题讲授思政金课

史玉以思想引领为专题讲授思政金课

师生团队以实践创新为专题讲授思政金课

聚焦关键议题,共研育人精密解法

下午,三场分论坛聚焦立德树人实践中的关键议题,展开了更为深入的交流研讨

分论坛一以“守正创新推动理工科院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为主题,汇聚了兄弟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深专家与智能制造等行业代表,聚焦推动思政课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塑造与能力锻造”的深层转变,展开了一场富有建设性的研讨交流论坛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金瑶梅主持会上,与会嘉宾围绕“校企协同构建‘课程思政’新路径”AI+HI(人工智能+人类智能)育人新范式”“数字化赋能教学变革”“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以及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等关键议题进行了深入对话

分论坛一现场

分论坛二围绕“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机制建设”议题,汇聚多元视角,共同构建了一场跨界对话。论坛由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盛春主持,邀请高校、红色场馆、教育部门、中小学及社会宣讲团等多方专家代表参会。与会嘉宾围绕红色资源如何有效贯通各学段展开深度研讨,分享了从“红色校史育人功能的挖掘与转化”“运用AI技术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五老’在红色文化育人中的作用发挥”到“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的实践探索”城市如何变身育人课堂”等一系列创新实践,为构建层次分明、有机衔接的一体化育人机制贡献了多元的地方经验与实施路径。

分论坛二现场

分论坛三聚焦“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赋能学生成长成才”主线,邀请企业行业校友、校内各职能部门代表及全体辅导员,围绕高质量就业视角下推进“招培就”一体联动、AI赋能学生工作高质量发展、系统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学生工作结构化改革与功能性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1+X+N”思政协同育人队伍建设等六大议题碰撞思想,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质量育人生态集智聚力。本论坛由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德强主持。会上,正式发布“辅导员AI助手”,成立“思政领航基金”。

分论坛三现场

分论坛上,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处长朱敏强调,当前上海正承担国家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必须推动学生思政工作从“基本保障”向“提质增效”转型,从“单一推进”向“系统协同”升级,统筹推进育人体系的改革,上海理工大学应当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在思政工作中做到把握育人方向、构建工作体系、聚焦改革创新

校长朱新远表示,学工队伍是面向学生一线的“神经末梢”,需准确把握自身在教育综合改革全局中的定位与使命,发挥“贯通联动”的枢纽作用、“赋能成长”的支撑作用、“开放协同”的桥梁作用,在“实”字上下功夫,在“新”字上求突破,主动融入、积极作为。

校党委书记王凌宇指出,学生思政条线要学会“跳出学生思政工作看思政工作”,也要学会“跳出思政工作看人才培养工作”,做到:聚焦主责主业、聚力协同融合、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选优配强,以主人翁精神参与、支持、推动学校教育综合改革。

本次研讨会既是一次深刻的思想碰撞,更是一次坚定的改革动员。通过主论坛与分论坛的紧密衔接,从顶层蓝图的任务发布到关键路径的深入研讨,学校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的施工图已然绘就。学校以本次研讨会为起点,将改革共识转化为扎实行动,努力照亮卓越工程创新人才的成长之路,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上理方案”。

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处)、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