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商蓝碳治理 赋能低碳发展,2025进博会蓝碳经济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11-11浏览次数:0

11月9日,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一场以“蓝碳经济创新与上海航运中心建设赋能低碳经济发展”为主题的蓝碳经济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 这场由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乾于丰低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论坛,汇聚了来自政府机构、国际组织、科研院所及行业企业的权威专家,共同探讨蓝碳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战略引领:擘画蓝碳发展新格局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在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他从蓝碳的科学内涵与战略意义、全球蓝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实践路径、中国蓝碳经济的探索与突破、未来蓝碳治理体系和政策创新的方向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在展望未来发展时,周汉民特别强调需要构建多层次的蓝碳治理体系,实现从“项目驱动”到“体系治理”的转型。同时,他还提出要推动“蓝碳+渔业”“蓝碳+文旅”“蓝碳+新能源”等产业链的纵深融合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学界支撑、企业主体、国际参与的协同模式,共同推动蓝碳经济发展。

周汉民在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周汉民在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论坛现场,政策制定者、学者专家与企业代表济济一堂,围绕蓝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技术创新、市场机制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展现了多方协同推进蓝碳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双向赋能:构建产学研协同闭环

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乾于丰低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跨界合作引人瞩目。这两家分别深耕学术研究与企业实践的机构,正通过“双向赋能”的创新协作,构建蓝碳产学研闭环。

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张华表示近来年面向“双碳”领域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校致力于攻克关键科学难题与核心技术瓶颈:“作为一所致力于服务社会的理工科高校,我们深知,大学的使命不在于独行,而在于同行。”张华副校长在发言时表达了学校对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期待,学校迫切希望“来自产业一线的、最真实、最紧迫的技术需求,能够直接‘嵌入’我们的研发链条,以来自市场前沿的真问题、大难题,来倒逼和驱动我们的科研创新。”

作为联合主办本次蓝碳经济发展论坛的企业,乾于丰低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身就是碳资产管理领域的“老兵”,在蓝碳经济从“概念”走向 “实践”的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是这场绿色转型中的“核心参与者”。二者蕴藏着产学研合作的广阔空间。

多维联动:共筑蓝碳发展新生态

除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实践,本次论坛更展现了多方力量协同推进蓝碳发展的新生态。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一级巡视员张国华在致辞中表示,蓝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关键领域。他重点分享了上海将环境、社会与治理(ESG)理念作为连接蓝碳生态保护与价值转化核心桥梁的实践与思考。张国华介绍,上海已于去年印发《加快提升本市涉外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能力三年行动方案》,围绕“企业ESG能力提升”、“市场增效赋能”、“服务体系优化”三大路径推进工作,并取得积极成效。

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理事长李文辉在发言中深刻阐释了蓝碳发展与城市命运的紧密联系。他指出:“上海,这座以'海'为名的城市,依水而生、向海而兴。我们在此探讨蓝碳经济与航运中心建设的融合之路,正是要以智慧与行动,助力上海打造绿色、韧性的国际航运中心,塑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蓝色经济新高地。”这一论述为多维协同推动蓝碳发展赋予了服务城市战略格局的深远意义。

这一理念在论坛现场得到充分体现。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徐祖远指出,要“建立交通、能源等跨部门机制”。而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施欣则从行业实践角度,分享了绿色航运走廊建设的具体案例,展现了政企协同的实践成果。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的首席专家周一平在发言中呼吁加强蓝碳资源的调查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推动蓝碳纳入国家气候治理整体框架,并积极探索蓝碳交易与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交流时,周一平特别强调了本次蓝碳经济发展论坛的重要意义,建议成为长设的国际性论坛,而蓝碳经济可以成为国际间交流桥梁。

国际组织的参与为这场跨界对话增添了全球视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与技术促进办公室(上海)主任赵晓蕾表示推动建立蓝碳核算标准的国际互认机制,对全球蓝碳市场建设至关重要。

圆桌讨论环节进一步凸显了多方协同的广度。来自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七位嘉宾,围绕“激发蓝碳经济潜能,助力国家低碳发展与产业绿色转型”展开深度对话。这种各界协同模式,将为蓝碳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多维协同的发展模式,不仅有助于破解蓝碳经济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和制度障碍,更为全球蓝色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

圆桌环节围绕“激发蓝碳经济潜能,助力国家低碳发展与产业绿色转型”展开深度对话圆桌环节围绕“激发蓝碳经济潜能,助力国家低碳发展与产业绿色转型”展开深度对话

在论坛闭幕环节,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陆冰清向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蔡永莲正式授予了碳中和证书,标志着本次论坛通过购买并注销碳信用的方式,实现了全程碳排放的精准抵消。此次碳中和实践正是多方携手推进绿色发展的具体体现。从议程设置到会务执行,从嘉宾邀请到材料制作,低碳理念贯穿于论坛的每一个环节。



来源:央广网

原文链接:https://apicnrapp.cnr.cn/html/share.html?id=30378062&ui=12uI0DBGBz6ErwKGJFylPArAjHvbOrW2qWJuEr3xtPsZ1MdQ2sPQsQba07r1s4f3&action=share&type=1


供稿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