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暖加速、城市发展面临绿色转型与韧性建设双重考验的关键节点,如何以科技为钥破解 “生态与发展” 的时代命题,构建和谐共生的未来城市生态?10月30日,黄浦江畔的思想盛宴给出了深度回应 ——第三届科技公共外交论坛暨 2025 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在上海理工大学启幕,全球绿色科技、气候变化与城市治理领域的专家与企业家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科技引领 城联世界”主题展开智慧碰撞,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探寻系统解决方案。
本次活动由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公共外交协会联合主办,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承办,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提供支持。作为2025世界城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届科技公共外交论坛”旨在汇聚全球智慧,探讨城市发展中生态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之道,同时将上海探索智慧城市、绿色城市的经验分享给全球。

在主旨报告环节,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立命馆孔子学院名誉院长周玮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副校长张人禾先后发表演讲。
周汉民作题为“以公共外交为桥,共筑低碳、绿色、智慧的未来城市”的主旨报告。他提出“绿联世界”的概念,并指出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科技可以广泛应用于城市低碳发展、污染治理和绿色转型。这也深刻体现了中国以科技创新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以开放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
周汉民认为,在建设可持续城市的道路上,未来可以从三个方向发力:坚持创新驱动,以科技之力赋能城市低碳发展;聚焦绿色转型,以科技之路引领城市发展模式变革;强化智慧治理,以科技之智提升城市运行效能。我们要架起更多科技公共外交的桥梁,深化在相关领域的务实合作。
周玮生作了题为“世界城市的变迁与可持续科技创新”的主旨报告。他围绕历史演变、科技发展与现实启示三大部分,以生动案例展现了城市如何在文明进程与科技创新中不断演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周玮生认为,面对当今全球局势,绿色技术、智慧城市与人工智能正引领城市向可持续方向发展。我们应在传承文明的基础上,推动科技与生态的协同共生,构建韧性且包容的城市体系。
张人禾作了题为“全球气候变暖加速和风险加剧”的主旨报告。他指出,近些年全球气候变暖加速,气候系统不稳定性显著增加,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同时,作为气候变化敏感区,我国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未来,人类社会需要强化气候风险意识,采取务实举措,科学应对和减缓全球快速变暖。
在圆桌论坛环节,乾于丰低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钱锋、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伏晴艳、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徐象国、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院长张宏亮等参与对话,就城市低碳转型、绿色能源、碳交易和环境治理等领域,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展开交流。他们认为,科技持续引领城市绿色转型,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需加强科技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公共外交在其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上海科技报
原文链接:https://www.shkjb.com/content.html?id=2412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