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学校新一轮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部署,健全完善“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协同联动机制,深化人才培养范式改革,全面提升健康领域人才培养质量。10月26日,上海理工大学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健康启航班”系列活动在校园内顺利开展。活动涵盖“健康启航班”开班仪式、专业实验室沉浸式参观及职业导师论坛三大部分,吸引150余名大一新生参与。
开班仪式:凝聚育人合力,启航健康征程
“健康启航班”开班仪式在学院国际合作大楼举行,学院党委书记姚秀雯、院长方亚鹏、党委副书记李陈财、副院长崔海坡,学术导师与职业导师代表、“健康启航班”全体学员及2025级智能制造类与电子信息类学生代表等150余人参加。开班仪式由李陈财主持。
姚秀雯在致辞中指出,上海市把学校列入新一轮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明确了聚焦六大领域实施综合改革。以医疗器械为特色的健康行业人才培养,居六大领域之首。这不仅体现了上海市和学校对健康学院人才培养的高度认可,更体现了上海市对健康行业人才培养的殷切期待。她强调,学院将整合师生、校友资源,把“健康启航班”打造为人才培养的精品项目、改革创新的示范窗口,助力学生成长为健康中国建设的生力军。她希望同学们珍惜这一专属成长机遇,以奋斗之姿激扬青春,以实干之力成就梦想,在健康领域书写青春华章。

姚秀雯致辞
仪式现场,院长方亚鹏为“健康启航班”授旗,象征着启航班正式启航;副院长崔海坡为学术导师和职业导师代表颁发聘书,标志着“双导师”育人体系正式落地。

职业导师聘任仪式
谷雪莲教授作为学术导师代表发言。她从9个方面向同学位提出了为未来蓄能的若干建议。她强调:“专业学习要从热爱出发,在实验室操作、行业调研等小事中积累经验,主动参与科研项目,多学多看多问,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提升综合素养。“
2025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康曼琦同学作为启航班学生代表发言时表示,“健康启航班”为新生打开了通往专业世界的大门,我们将珍惜双导师指导的机会,主动对接科研资源,早日成长为既懂技术又有温度的健康领域学习者,不辜负学院的培养与期望。

师生代表发言
方亚鹏在开班仪式上做总结讲话。他指出,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自诞生之日起便与国家健康事业的发展同频共振。如今,学院已成为医疗器械、食品等健康行业创新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高地。创办“健康启航班”不仅是落实学校综合改革部署的具体举措,更是学院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尝试。希望通过学术导师与职业导师的“双指导”、科研项目早参与、行业资源全对接等方式,为同学们打造一条通往健康领域前沿的“快车道”,助力大家成长为行业未来的领军人才。他寄语启航班学子要成为“本领高强”的健康开拓者、“跨界融合”的健康创新者、“温度十足”的健康守护者,在健康学院书写无悔的青春篇章。

方亚鹏讲话
实验室参观:沉浸式体验,点燃专业热情
为帮助新生直观感受专业领域的科研场景与技术应用,在开班仪式前,学院精心组织参会学生走进卓越工程大楼、先进制造大楼的专业实验室。在实验室老师和研究生学长学姐的带领下,同学们近距离观察了精密医疗器械、影像分析设备等先进实验装置,部分同学还在指导下亲手操作了基础检测设备,感受科技为生命健康带来的变革。同学们纷纷表示,以前只能在课本上看到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医疗器械设计等抽象概念,今天亲眼看到设备运作、亲手触摸实验样品,才真正理解了专业的魅力。这场沉浸式实验室之旅,不仅推开通往专业世界的大门,更点燃了他们探索健康科技的热情,为未来的专业学习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教师讲解实验设备
职业导师论坛:校友传经送宝,指引成长方向
当天下午还举行了“健康启航班”职业导师论坛。同济大学助理教授纪岱宗、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家庭医疗市场经理张金娇、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博士蒋智华、张江医点通科技有限公司总监岳鹏四位校友受聘为启航班职业导师,结合自身成长经历与行业实践,为同学们带来一场干货满满的分享。
在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围绕“本科阶段如何平衡课程学习与科研实践”“健康行业不同岗位的能力要求差异”“继续深造的方向选择”等问题踊跃提问,导师们结合自身经历逐一解答,现场气氛热烈。
现场互动交流
此次“健康启航班”系列活动的举办,是上海理工大学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实践。通过整合学术资源、行业资源与校友资源,为新生构建了“认知、实践、规划”一体化的成长体系,进一步推动了“招生、培养、就业”协同联动机制的落地。
据悉,学院“健康启航班”采用平行班模式,由2025级已经定好健康学院相关专业的60余名学生组成,同时也面向2025级智能制造类与电子信息类学生开放有关学习教育活动。“健康启航班”实施学术导师与职业导师“双导师制”,并配备优秀辅导员担任班主任。依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该班通过进专业实验室、进校友企业、进课题组等方式,帮助学生从 “是什么、学什么、做什么” 三个维度建立对专业的清晰认知,让学生了解专业的核心要求与学习方向、应用场景与行业形势、个人发展与职业规划,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学习主动性与未来发展信心,为其后续的专业深耕与职业选择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