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由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上海市康复器具协会、上海金融业联合会联合主办的“2025健康养老(暨长护险)辅具产业大会”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隆重举行。上海市康复器具协会会长喻洪流以《康复辅具在老龄化社会的作用及未来产业前景》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目前,我国正面临老龄化与少子化交织并行的严峻挑战,人口结构逐渐呈现出“倒金字塔”型。喻洪流认为,为维持社会结构的长期稳定,可重点推进两个方向的解决方案:其一是鼓励生育,但人口增长涉及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其二则是多造助老机器,大力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这是一个更具可控性和可操作性的路径。
喻洪流表示,养老服务与康复辅助器具之间存在深刻联系。养老体系涵盖经济供养、精神慰藉和生活支持三个维度。其中,经济供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而精神慰藉与生活支持则能够直接借助工程科技手段实现赋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康复是旨在对出现健康状况的个体,优化其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功能发挥并减少其功能障碍的一系列干预措施。可见,康复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通过工程为主的辅助手段优化个体的功能发挥以及通过康复医学的手段改善功能,而康复工程在其中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康复服务类型包括医学康复、工程康复、职业康复、教育康复、社会康复。喻洪流特别强调了工程康复的重要性,并指出康复辅助器具(或称辅助器具、康复辅具、康复器械及辅助产品等)就是康复工程产品。
关于康复技术发展,他指出,面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持续挑战,康复技术正朝着三大方向快速演进。一是物联网化与远程化,在居家养老需求增长与专业照护人员不足的双重推动下,物联网技术用于康复医疗领域的智能医疗设备行业将成为未来的重要产业之一。二是小型化与家庭化,就是要把机器做得小、做得便宜,然后卖到家里去,这两年这个趋势尤为明显。三是自动化、智能化,通过引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康复与功能辅助过程正变得更加精准、高效,并逐步实现从评估、训练到照护的全程自动化干预,减轻人力依赖,并提升功能障碍者生活质量。
从产业层面看,目前上海共有540家康复辅具相关企业,其中供应商达484家,服务商56家,供应商中研发生产和销售型企业数量相当,不过行业仍面临龙头企业稀缺、企业规模偏小的现状,多数企业注册资本仅在百万元级别。2024年上海全行业总营收约为141.52亿元,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布整体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
展望未来,喻洪流提到,机器人治疗师、机器人康复医师、网联康复、具备情感交互的机器人亲属、人机合一的意念控制、自平衡机器骨骼、助行柔性机械服以及机器感觉等正在逐步走向现实。
他指出,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意义非常重大。首先,它是老龄化社会的核心支撑:智能化先进康复与护理设备通过标准化、精准化、全天候的服务能力,可有效弥补人力短缺短板,提升照护效率与质量,是解决养老困局的核心且不可替代的选择。其次,是全面产业升级的重大机遇:康复辅助器具正向智能化发展,这绝非简单的产品升级,而是一场关乎全民福祉产业的深刻变革。当为失能群体研发的智能护理床实现全民全场景适配,当外骨骼技术既助力老人行走又赋能劳动者高效作业,我们将迎来“一械多用、全龄适配”的新格局。这不仅能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服务压力,更能以适老标准倒逼产业升级,推动我国智能装备在安全性、舒适性、高效性上实现跨越式突破,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优势,实现用科技推动全民福祉产品这一庞大产业整体升级的新引擎与重大机遇。再者,是促进跨学科技术融合创新的重要领域:新一代智能化助老辅助设备需要涉及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技术,将推动这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促进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为解决复杂的社会养老问题提供新的技术路径和方法。在需求与技术的双轮驱动下,该产业有望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引擎。
喻洪流还介绍,上海市康复器具协会成立于2008年,是国内首个省部级康复器具行业协会,主管部门为上海市民政局。历经17年发展,协会实现快速成长,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康复器具领域第一方阵的行业组织。协会现有近200家活跃会员单位,规模位居全国同类协会前列,并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仅今年以来,会员数量便新增近50家,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与行业影响力。
来源:新华社
原文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782861?docid=12782861&newstype=1001&d=1350189&channel=weixin&time=1761090968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