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理工机械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9-01浏览次数:0

2025年暑期,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多支实践团队奔赴安徽、河南、上海等地,深入开展以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对口支援、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学子们深入厂矿企业、乡村学校和非遗现场,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在奉献中彰显担当,以青春脚步践行初心梦想,生动展现了机械学子昂扬的精神风貌与强烈的责任担当。

把学科知识融入产业前沿

七月盛夏,机械工程学院“智造新动能”实践团队走进上汽集团,开启为期一个月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转型与人才需求升级”主题调研。这段沉浸式旅程不仅是一次专业认知的刷新,更成为一扇窥见未来的窗口。

日复一日的技术对话和案例研讨,让团队不仅收集到丰富的一手资料,更逐步构建起对智能制造系统性、多维度的理解。离厂前,团队已初步形成一份关于人才培养转型的建议报告,涵盖课程增设、实训强化及校企协作等多个维度。离厂之际,夕阳洒向整齐的厂房。有队员回望这片科技与制造交融的热土说到:“这一个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演进,更是一个时代对年轻工程师的召唤。”这次调研,正如一束照亮前路的光,为学院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思考与动能。

与此同时,一支名为“沪安共擎”的实践团队踏上了前往安徽六安的路。团队先后走访红军广场、金寨现代产业园、六松现代产业园、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六安学校、六安市第四人民医院及美上心田艺术家村,他们穿梭于大别山麓的城镇与乡间,用脚步丈量沪皖协作的温度,用青春视角观察一场跨越山海的对话。他们走访、目睹上海资本与技术如何激活当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在学校记录上海教育理念在革命老区的落地生根;于医院感受远程医疗如何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上海专家服务。团队成员在与当地干部、企业代表和市民的交流中,系统梳理出区域协作的模式,为区域协作注入青春智慧,同学们真切感受区域协作的强大合力,为沪皖协同发展注入青春智慧。

每晚,团队在驻地里整理素材、碰撞观点。在的一次次对话中,他们逐渐拼凑出区域协作的深层图景,不只是资金与技术的流动,更是理念与希望的共生。临行前,团队站在六安郊外的高地上回望这座城市。灯火渐起,梯田层叠,远山如黛。团队成员所看到的,其实是另一种“基础设施建设”:从硬件到软件,从物质到人心。他们带着厚厚笔记与沉甸甸的思考离开,但这段旅程的意义,早已超越调研本身。

来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

适逢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一重大历史时刻,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发起“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红色研学活动,引领青年学子踏上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洗礼之旅。

在中国航海博物馆,同学们驻足于一件件厚重的航海文物前,循着时间的脉络,回顾中华民族从闭关锁国到向海图强的百年沧桑。巨轮模型、航海仪器和泛黄的海图无声地诉说着一代代人的探索与牺牲,激发了同学们对强国之路的深刻思考。移步工业设计博物馆,时光仿佛倒流至民族工业初兴的年代。老式机床、早期产品和设计手稿勾勒出实业救国的艰难历程。同学们在此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正是这种自力更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支撑着中国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行程的终点定格在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面对那面弹痕斑驳、沧桑依旧的西墙,时光仿佛凝固在了1937年的那个秋天。肃立在这座曾经浴血奋战的堡垒前,同学们屏息凝神,那些英勇无畏的身影仿佛穿越时空,叩击着每个人的心灵。

这次红色研学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精神的淬炼。同学们在历史的回响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坚定报国之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八月初,学院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古都南京的一处静谧工坊,开启了为期三天的“非遗薪火”绒花制作体验之旅。在柔和的灯光下,90后非遗传承人李老师指尖轻捻,一抹嫣红悄然绽放。她从古老的染丝技法教起,如何提取植物染料,怎样控制水温与时间;再到“勾条”的巧劲与“打尖”的精准,每一个动作都似在低语,传递着跨越千年的工艺密码。同学们围坐案前,蚕丝在指尖缠绕、铜丝在掌心弯曲。渐渐地,零散的丝线在一次次“传花”中渐次成型,最终化作一枚枚栩栩如生的绒花胸针——梅瓣纤柔,秋蝉轻盈,每一件都凝结着时光与专注。

活动结束后,这份被唤醒的文化使命感并未止步。同学们自发策划了一场“绒花细语”校园艺术展,将工坊里完成的绒花作品带回了现代大学课堂。一朵朵传统绒花静静地陈列在机械制图室、自动化实验室旁,宛如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向更多青年学子诉说手艺的温度与文化传承的力量。

八月申城,暑气未消,由研究生组成的社会实践团队以骑行的方式,开启了一段独特的“阅读城市工业遗产”之旅。他们穿梭于杨浦滨江的脉络之间,用车轮丈量历史,以工科生的视角重新审视这座城市的工业记忆。

晨光中的复兴岛船台公园,锈色的龙门吊静静伫立,仿佛时光凝固。队员们抚过斑驳的钢架结构,在褪色的标语前驻足良久。沿着滨江道继续前行,杨树浦电厂那标志性的烟囱映入眼帘——它不再喷吐煤烟,却以沉默的姿态述说着上海工业革命的辉煌往昔。沪东中华造船厂,巨大的船坞中仍回荡着建设者的号子;而改造成艺术空间的毛麻仓库旧址,则展现出新旧共生的奇妙张力。同学们拿出测绘本、相机和无人机,记录下不同工业地标的形态、结构与空间特征。有人仔细描摹铸铁楼梯的纹样,有人专注分析厂房桁架的受力结构——这些机械学子正在用专业语言与历史对话。

夕阳西下,队员们推着单车漫步在滨江步道。远处吊车勾勒出陆家嘴的天际线,近处百年水厂依然矗立。一场骑行,不仅是一次专业实践,更让这些年青的机械人读懂了——真正的创新,从来都是站在历史的肩膀上,向未来招手。

让科技的种子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

八月仲夏,晨光微熹中,“械宛童行”实践团队踏上了前往河南南阳的旅程,与时代先锋、感动中国人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玉滚校长取得联系,开展了社会实践。车轮掠过绵延的伏牛山麓,载着一箱箱精心准备的教具,也载着年轻的热情与思考,驶向一片需要点亮的地方。在南阳黑虎庙学校的教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机械小课堂”悄然开启。团队成员们带来了亲手组装的简易机械臂、太阳能小车和液压机械模型,将大学的实验室“搬”进了山区课堂。孩子们围成一圈,眼睛紧盯着那些会动、会转、能追光的“神奇装置”,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在雷锋纪念馆内,老党员张玉滚校长为团队成员上了一趟主题为“奉献”的主题党课。玻璃展柜里是泛黄的日记手稿,“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展板上记录着雷锋做过的数件小事,那些看似平凡的善举,让“奉献”二字变得具体可感。“以前总觉得雷锋精神很宏大,现在才明白,它就体现在生活中每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里。”队长张栋感慨道。

咚、咚、咚,敲三声,这在以前代表着上课铃。”张玉滚校长在时代楷模展厅演示着二十余斤重的老旧铜钟如何敲醒孩子们上课的热情。“扁担窄窄挑起山乡的未来,板凳宽宽稳住孩子们的心”,那段陡峭的山路里、那根磨破的扁担上,那坚守深山24年的岁月里,他改变了山里娃的命运,托起了大山的希望,让团队成员深受触动。“情怀与责任”、“务实与坚守”、“勤奋”、“自信”,张玉滚校长用这些关键词为团队成员上了一趟生动的党课,为团队成员的青春奋斗注入了强劲动力,也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走到彭雪枫纪念馆,一段段浴血奋战的历史扑面而来。这位从南阳走出的抗日名将,率部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在黎明破晓之际倒在了一线。队员们凝视着他的事迹,仿佛看到了他在硝烟中指挥作战的坚毅身影,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为理想信念一往无前的赤诚。

除了支教,团队还深入伏牛山腹地,走访乡村、探访农户,对当地乡村旅游资源和传统玉雕产业开展系统调研。他们穿行于乡间小道,倾听村民的困惑与期待;他们驻足玉雕工坊,观察老师傅的刀工与匠心。夜晚的驻地常亮着灯,队员们围坐整理日间所见所闻,激烈讨论、反复推敲,最终凝结成一份十余页的产业发展建议报告。字里行间不仅倾注了专业视角,更承载着他们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理解与关怀。

在普通话推广与普及课上,队员们逐字逐句纠正孩子们的发音习惯,通过“绕口令”等趣味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普通话水平。队员们还分享了许多普通话小故事,告诉孩子们标准的语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与人交流。在整个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积极运用普通话与当地从业者沟通交流。不少当地从业者普通话不流利,导致信息传递不畅,而团队成员标准的普通话表达,确保了调研信息的精准获取与反馈,为后续产业发展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可靠依据,切实为南阳乡村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离去之时,群山静默,绿意如潮。这场奔赴,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一场青春与乡土的双向滋养。车轮远去,但科学与温度,已悄悄留在了这片土地。

这个夏天,机械工程学院的学子们用实践诠释了“机械”二字的深度与温度。他们不仅锤炼了专业技能,更在与社会、历史的对话中坚定了理想——以科技赋能产业,以创新传承文化,以担当回应时代。这是一堂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思政课,更是青春与家国同行的生动见证。

供稿单位: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