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作者总是提到自己的背上有一块大石头,这让我想到一个小动物——蜗牛。蜗牛缓慢而稳定地移动,象征着顽强、坚持与耐心。” 11月15日下午,阳光和煦,北欧大草坪上同学们围成一圈,盘腿而坐,将书本摊于膝上,分享各自的感悟。不同于往常选取名流大家的经典著作,这次分享的图书有些特别,其作者是学校2012届校友蒲文波,在确诊渐冻症后,他靠着两根手指写作,完成了这部17万字小说《重获新生》。
活动现场
此次读书分享会由校图书馆联合校党委宣传部、校工会主办,机械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国际交流处日本文化交流中心协办,这也是图书馆“明志·梦想·初心”读者服务月活动的经典项目之一。
翻开书本背后的故事
“蒲文波2012年毕业于学校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同时辅修了工商管理专业,却在毕业4年后患上了渐冻症。”校工会李沁芯老师在主持时介绍,病情恶化后,蒲文波在身体各项机能退化、无法开口说话的情况下,以霍金为榜样,用心专注写作,仅用两根手指敲出小说《重获新生》,并由华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这本书和背后的故事也深深打动着同学们。从蒲文波的文字中,同学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更是一种精神——像蒲文波一样在生活的河流中逆流而上、努力向前的精神。“分享会让我认识了正在和命运抗争、坚强不屈的蒲文波学长,也让我了解到渐冻症这种罕为人知的疾病。我们和他一样从普通家庭考上大学,他的故事很远又很近,令人感触很深。”版艺学院方玉同学如此感叹。
“在被确诊为渐冻症后,蒲文波写道,‘有一次,我悄悄去了母亲打工的地方——本想给她一个惊喜,却意外得知了她上班的状态。她一个同事告诉我,你妈啊,一有时间就抹眼泪,说不能照顾你心里难受,哭得眼睛都红了。”来自基础学院的史新雨与大家分享从书里摘抄的句子,“之前看的是电子版,今天把《重获新生》的纸质书捧在手心,感受着它的重量。书本很轻,文字却很重,很多段话都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分享、交流读书感悟
分享、交流读书感悟
分享、交流读书感悟
从蒲文波的“重获新生”到生命的意义
人生、理想、励志、感悟、感恩……这些都是分享会上师生们话语间的高频词。同学们交流读书心得、畅谈阅读感悟。在管理学院黄婉莹同学看来,生命的精彩程度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宽度和厚度,“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经历了多少挫折,而是面对挫折的态度,这也是能否决定生命是否精彩的关键性因素,这种态度能激励我们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让生命更精彩。”
在渐冻状态下,蒲文波仅靠两根手指一个个地输入文字,历时4年,修改7次,最终完成了自传小说,这个过程包含了无穷的毅力、勇气与韧性,也给在场的师生带来力量。“很难想象蒲文波学长是如何接受自己从一个健康的人成为一个渐冻症患者的,也许他绝望过,甚至有想过放弃生命,但最终他都坚强地走了过来”,在管理学院刘雨佳看来,无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中,都应该以最坚强的姿态找到不一样的、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感知世界的美好。
同学们还结合自身经历,分享身边的励志故事。刘承钧同学讲述了多位渐冻症患者的经历,他引用作者的一句话:只要活着,你就当时时刻刻做到——无怨无悔昨天,紧紧抓住今天,开怀迎接明天。
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炜,图书馆副馆长卢小虎、王龑,以及蒲公英渐冻人罕见病关爱中心李玉珠和王宇、长江商学院“又见桃花”长江渐冻人公益项目王琳,图书馆之友协会志愿者等参加活动。
活动现场
合影留念
供稿:新闻中心、图书馆
文:李卉云、包颉
摄影:阮伟豪、徐梦琪
摄像&视频剪辑:赵祖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