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上海,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不仅是世界的经济金融中心,同时又以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多元文化魅力吸引着全世界。坐落在上海黄浦江畔的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这座城市水乳交融、共生共荣,学校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将海派文化融入学校发展的血脉中,多措并举让海派文化育人底色更加鲜亮。
一、传承海派文化,凝练形成上理精神
海派文化作为上海特有的文化,其红色基因、中西交融的特质伴随着这座城市成长的各个历史阶段。上理工文脉源远流长,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形成了与上海这座城市精神和文化品格相吻合的海派气质。一是在共生共荣中传承海派气质。学校的办学文脉可追溯到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工学堂,历经百年、薪火相传,学校兼收并蓄的办学特色、全球视野的培养体系、国际接轨的办学精神、中西交融的校园文化等海派文化特质未曾改变。近年来,学校不断梳理校史、院史、学科史,将军工路校区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烈士的故居打造成为红色文化主题馆,构建红色文化育人课堂,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育人作用。中英国际学院所在复兴路校区有着光荣传统和区域优势,学子们可以充分感受上海海派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脉搏。二是融合传承创新中形成上理精神。学校的办学文脉可追溯到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工学堂,沧桑百年,薪火相传,学校在融合传承创新中形成了“爱国图强、开放包融、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上理精神。“爱国图强”是扎根中国大地、建设特色显著一流理工科大学的价值指向,“开放包融”是凝聚发展动能、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战略支持,“敢为人先”是学校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推进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追求卓越”是打造卓越工程教育旗舰、担当制造强国使命的目标追求。学校通过党团教育、座谈研讨、主题活动等,不断深化上理精神的师生认同,以上理精神激励全校师生在教学科研、学习奋进、干事创业中担当时代使命。
二、推动多元开放,擦亮国际交流合作名片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先行者,上海独有的海派文化带来了更高的国际化视野和站位。上理工是国内最早开办国际合作办学的高校之一,近年来学校立足国际视野,通过开展国际人文交流、中外合作办学、国际科研合作等,参与和促进上海的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交流,擦亮学校国际交流合作名片。一是打造沪江国际文化园文化交流“新地标”。学校拥有优秀历史建筑43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托历史建筑群打造沪江国际文化园,打造“沪江国际文化园主题文化节”“留学生国际文化节”“复兴系列”“德奥之声音乐会”“辑客出发讲书活动”等活动品牌,年均开展40余项高水平人文交流活动,成为沪上国际文化交流地标,有效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彰显上海的城市精神与品格。二是提升专业国际认证“加速度”。学校对接国际广泛认可的行业标准,从国际合作办学专业到本土专业,从工科专业到商科专业再到文科专业,现有13个专业通过ASIIN国际认证、8个本科专业通过AACSB国际认证、2个专业通过IET国际认证、1个专业获得QS Stars五星认证,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以评促建,以国际认证促专业发展”的建设之路。三是构建国际化科研“朋友圈”。学校密织国际合作网络,集聚全球创新资源,与美国、英国、德国等37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引进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藤岛昭、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窦世学等国际人才;与国际一流高校和顶尖实验室达成合作,与英国考文垂大学成立“USST-CU先进制造与车辆工程联合研究中心”,与德国汉堡大学联合成立“机器智能研究院”,与古巴哈瓦那大学共建国际肿瘤诊断与能量治疗联合实验室等,国际化科研“朋友圈”不断扩大。
三、创新人才培养,助力卓越全球城市建设
创新是海派文化的本质特征,它兼容并蓄又与时俱进,在传承、汲取、扬弃、颠覆、重塑中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学校持续加强内涵建设,以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建设。一是为上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追求卓越、敢于担当的栋梁之才。学校推进一流本科、一流研究生行动计划,全面推进理工特色的“大思政课”建设,坚持“五育并举”,将科学素养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具备专业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勇于担当制造强国使命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2022年学校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2022届环境与建筑学院研究生徐晓臻从全球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功入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事务岗。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得到社会各界和主管部门的肯定,被教育部誉为“地方大学好样板”。二是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制造设计航空航天领域的高端机床、研发全球首款无创消融的“红袖刀”、9通道核酸检测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国产超声刀……在科技创新“四个面向”的主战场上,学校不断强化担当意识,突出上海“先行者”、“领头羊”的角色,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为重大战略和重点建设领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学校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打造以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高端医疗装备、光电仪器、生物医学工程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起成立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共建上海长三角高端医疗器械创新研究与检测中心,成立仙居尚理医疗器械研究所等,推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育教融通,助力上海提升面向国际、服务全国、引领长三角的门户枢纽地位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