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理工多视角多维度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

丰富多彩的“大学第一课”系列为学生指引“思想航向”,思政课改革创新让“主渠道”更具吸引力,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让学生学起来更有“共鸣”,“红色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入味的大课堂让学生喜闻乐见……近年来,学校不断强化政治引领和思想引领,在校内,思政元素正全方位融入专业课程、校园生活等各个环节,在校外,思政课的半径也在不断延展,串连起更多思政育人元素,协同构建起“思政课堂主渠道地位持续强化”“实践平台不断拓展”“文学艺术和红色文化深入浸润”的“大思政”育人模式。

拓展高水平思政课程群

20229月新学期,学校新开设选修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为了上好这门课,由校领导及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等组成的授课团队充分利用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开展团队式教学、专题化授课、线上线下结合,以点带面、立体多维的开展思政课教学。

在高校中率先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是学校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程、进头脑工作,加强思政课程“主渠道”改革创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学校根据学科特点,积极贯彻“思想涵养专业发展、专业彰显思想伟力”要求,重点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等习近平重要思想分论开展理论宣讲和案例教学,全面推进理工特色的“大思政课”建设,教育引导师生勇担科技报国、制造强国使命。

学校将实践教学纳入思政教学计划,覆盖全体学生,极大提升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也涌现出一批名师、金课、好案例。目前,马院建成上海市级名师工作室1个、市级党建工作室1个、校级心理咨询工作室1个、院级名师工作室6个,“示范马院”建设成效显著。

与此同时,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使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活动与思政课“主渠道”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也是学校近年来建设“大思政课”的重要抓手。学校整体推进7个课程思政领航学院、24个特色改革领航团队、179门精品改革领航课程建设,实现了课程思政全覆盖;打造“马克思主义·青年说”“理享家·微党课”等党建品牌,建立为周边社区、基层居民群众提供理论宣讲服务的长效机制……思政元素溶盐于汤,让师生专业课程、校园生活、社会实践等各环节“有滋有味”。

用心用情讲好“开学第一课”

为了帮助学生顺利融入上理校园、铺展大学生活,学校为学生们量身定制打造了系列“大学第一课”:开学阶段,党委书记和校长领衔,以“选择上理工,迈向大世界”为主题,引导同学们在“信义勤爱 思学志远”校训中明确新时代的使命与责任,上好理想信念教育第一课;打卡刘湛恩烈士故居红色文化主题馆、观看大师剧《刘湛恩》,感悟百年传承的上理红色文化,上好大学精神教育第一课;聆听“愿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能坚守科技报国的初心情怀,在时代洪流中抒写精彩人生”的“最美科研誓言”,种下科学创新的种子,上好创新教育第一课;以军训磨砺坚韧的品质、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斗志,在汗水中收获新的成长与蜕变,上好意志品质教育第一课……综合回答在大学“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的核心问题。

系列多彩的“大学第一课”,不仅以深度、精度和温度帮助学生打开上理家园这一新世界的大门,更助力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点亮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精神航标。

谱写三全育人“协奏曲”

从学生讲专业到师生同台讲思政,从给身边大学生讲到进中小学讲、上慕课讲,“新时代•中国说”大学生讲师赛不仅让思政教育“新主角”登场,更让“专业中的思政”和“课程中的思政”深度融合;行业领域领军人物、杰出校友、著名专家学者等走上讲台,讲述关于中国制造、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故事,“智慧中国”系列课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对中国道路的发展信心和使命意识转化为投身创新实践的行动自觉;发挥“书记沙龙”“校长下午茶”等平台育人功能,党委书记、校长、机关管理干部、“新型班主任”等下沉一线,为学生答疑解惑、排忧解难,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贴心人和引路人……

近年来,“三全育人”平台建设和品牌打造成效凸显,学校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思政教育发展新局面。

在学校思政教育改革探索的过程中,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管理和服务人员、民主党派人士等形成全员协同育人队伍。光电学院作为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以庄松林院士领衔的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将思政育人纳入教学科研全过程;依托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开展统战育人,举办“我的留学之路”“我讲上理‘红色基因’主题演讲”等系列活动,形成“同心育同德”案例库……学校“三全育人”实践,不仅体现在润物无声的教学、管理、服务行为中,更贯穿在管理体系、制度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里。

激活文化育人“强磁场”

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同时又是秋分日的节日、节气里,学校延续“我是光荣劳动者”实践主题,以实验室为重点实践区域,倡导学生做到“日学、日规、日清、日洁”,将承载着学术科研和青春汗水的实验室作为劳动教育的沃土。不仅是“劳育”,学校以中华传统节日为抓手,在推进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交融碰撞中,推动思政元素与劳育、美育、体育相融合,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同时作为具有深厚文化积淀和红色资源的百年学府,学校精心建设刘湛恩烈士故居红色文化主题馆、校史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发大师剧《刘湛恩》、音乐剧《春归》等艺术作品,举行全国百个红色记忆寻访活动等“七个一百”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系列主题活动……以党史学习为契机,聚焦百年工程教育史,学校构建了日益完备的工程德育体系。

在用好红色文化“教材”的同时,学校积极挖掘传统文化里的思政元素:推进《诗经导读》《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第一课堂的建设;推动“汉服展演”“沪江诗乐会”等文化沉浸式体验第二课堂的营造;结合国庆、烈士纪念日、抗美援朝纪念日等节日、纪念日,开展一系列节日里的思政教育活动,形成全员覆盖的“大学习”、人人参与的“大实践”;版艺学院、外语学院、理学院等以昆曲、剪纸、国画、围棋、马拉松等为载体开展主题活动,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累累硕果见证着学校“大思政课”建设的稳健步伐,学校将进一步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多方位的思政教育,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成为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