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传播、实践、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前沿阵地。上海理工大学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不断完善制度机制,切实履行好学习研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使命任务,增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宣传的感召力、凝聚力、影响力,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广大师生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分层分类推动宣讲常态化,让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实”起来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系统谋划,高位推进,构建宣讲体系,通过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课堂听得见、“指尖”划得见、抬头看得见,实现理论宣讲全覆盖长效化。一是凝聚领学宣讲骨干合力。作为“一把手工程”党政干部带头开展宣讲,学校领导发挥专家优势带头通过开学第一课、座谈交流、示范党课等形式,为干部师生传达解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学校理论宣讲的主力,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学科优势开展“二十大二十人讲”等专题活动,在长三角高校、国有企事业单位、附属学校、街道社区等地开展宣讲;学校离退休老同志发挥经验优势组建“尚理银发宣讲组”,为学院中心组和二级党校培训班做“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专题报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习社团发挥大学生讲师朋辈优势,用青春力量传播党的声音,进学院班级、进支部、进宿区,共开展理论宣讲300余场,听众超过15000人次。二是推出“定制式”宣讲服务。组织宣讲成员通过集中研学、集体备课、示范试讲、打磨宣讲文稿等方式深刻理解领悟党的创新理论内核,开发“菜单式”宣讲,设计“模块化”的宣讲选项,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需求,及时调整宣讲内容,转化话语体系。学校根据学科特点,重点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等习近平重要分论开展理论宣讲,教育引导师生勇担科技报国、制造强国使命。发挥教师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党的创新理论,例如从数字化赋能的角度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结合系统工程专业背景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系统观念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等,让党的声音更好“飞入寻常百姓家”。
沉浸式场景化推动宣讲润人心,让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热”起来
学校精心布局,因地制宜用好各类宣讲阵地,盘活各类宣讲资源,高频次组织开展接冒热气、有朝气、沾泥土的“沉浸式”理论宣讲,不断扩大宣讲的辐射力和亲和力。一是用好多种平台增强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的丰富性。中国工程院院士、奥运冠军、“沂蒙母亲”家属、上海市“四有”好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杰出校友等纷纷走上讲台,走近师生,结合自身实践引导师生系统学习党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不断增进师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二是是用好红色资源拓展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的浸润式场景。将校史馆、刘湛恩烈士故居等校内红色资源所包含的校史与党史、党的创新理论相融合,积极拓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新场景、新思路;挖掘上海红色资源“富矿”,通过馆校合作、社会共建等方式打造多种沉浸式宣讲。如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上海社会科学馆等地开展生动的沉浸式现场教学。三是用好多种载体提升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的吸引力。依托“宣讲+诵读”“宣讲+电影”“宣讲+红歌”“宣讲+大师剧”等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强化学习效果,让师生坐的住、听得进、学得懂。如校团委举办“我是青年领学人”红色诵读比赛,用声音传诵经典;研究生党支部书记联合会举办“学悟思想·涵养情怀”校园草地红色电影节;版艺学院师生通过沉浸式宣讲、户外采风和田间劳动等方式宣传和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用艺术绘制丰收“新画卷”。
创新形式推动宣讲接地气,让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活”起来
“传播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学校不断推进理论宣讲理念创新、手段创新,推动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一是开展师生爱听更受用的宣讲。把理论的深度和高度转变为师生的感受度、事业发展的显示度。宣讲团注重用好“上理这十年”系列专题新闻报道当中的数据、故事,用发展成就鼓舞人,激励师生更好自觉地加强思想理论武装。二是开展立得住传得开的宣讲。既有线下的集中宣讲,又有线上云端宣讲,通过音频、短视频等形式让叙事呈现鼓舞人心、“声”入人心,扩大受众覆盖面。学校在学习强国视频号、校园网、微信公众号、校报等平台开设专题专栏,打造宣传矩阵提升理论宣讲的传播能级。三是用“青言青语”讲述“党言党语”。举办“新时代·中国说”“马克思主义·青年说”“理享家·微党课”等活动,围绕党的创新理论,用“青年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用青年视角将“书面语”讲成“知心话”,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故事阐释大道理,形成特色宣讲品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形成了学习与宣传理论的“乘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