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雨迎“春归”,润德细无声

发布者:翁佳发布时间:2022-01-04浏览次数:167

 

  1. 实施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辅以德育功能。在大思政的背景下,探索音乐教育的德育技能,“润物细无声”柔性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渗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文情怀与国际视野的理工科大学生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音乐剧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近些年在中国可谓蓬勃发展,深受大学生喜爱。因此,我校音乐系以兴趣为依托,以音乐实践为载体,积极探索三全育人背景下音乐剧实践教育教学中思政渗透的有效途径。根据我校理工科大学生的特性,选择适合理工科院校学生特点的音乐素养教育模式及路径,打造有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特色的舞台剧,让大学生在饰演和观演中深刻感受文化的熏陶,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2. 实施过程

  3. 第一版(2016.9—2018.1):作品雏形创作始于2016年秋,为期一年多的创作与排演,于2018年元月在校内公演,时长1小时10分钟。第一版剧名以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先生创作的歌曲《旗正飘飘》命名,并以黄自先生为人物原型,通过现代大学生与黄自先生跨越时空的对话,来阐述黄自先生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面对中国近代旧乐废弛、新乐不振的状况,黄自先生创作、教学、著书、编写教材、组建乐团,为我国早期的专业音乐教育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以一己之力,撑起了中国现代音乐的半壁江山,并由此开启了中国现代音乐的新篇章。除了杰出的音乐贡献之外,黄自先生更是一名坚定不移的爱国者,创作了《抗敌歌》、《旗正飘飘》等抗日救亡歌曲,而该剧讲述的正是黄自先生早年违背父志奔赴耶鲁大学与欧柏林学院学习作曲,却为了民族音乐的振兴发展毅然回国,将毕生心血奉献于民族音乐的崛起的动人故事。第一版的演出结束,观众久久不愿离席,纷纷被剧情和音乐深深打动,并得到了新浪、网易、搜狐等各大门户网站的报道。

  4. 第二版(2018.1—2019.10):经过一年多的再改编和打磨,于201910月在校内公演,时长1小时35分钟。再版的舞台剧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不仅增添了剧中唱段,并将全剧的音乐部分采用管弦交响形式进行重新编曲(伴奏)配器,改编后的音乐比第一版的纯钢琴伴奏MIDI制作更加有感染力。剧情改编上增加了现代学生戏的矛盾冲突,也增加了黄自先生爱人汪颐年的角色,从夫人关心黄自先生健康的角度上,更亲切真实地反映了黄自先生为了音乐事业付出的艰辛,甚至为之奉献的年轻生命,改编后的剧情更接地气,受到了校内师生的一致好评。

  5. 第三版(2019.10-2021.4):经过18个月的打磨和改编,剧目名称更名为《春归》,意为民族音乐春天的归来,于20204月在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的舞台进行展演,并获得全国一等奖。该版因为大赛在时长上有限定,在第二版的基础上重新起剧情线条,安排剧目的起承转合,在短时间内能讲清楚一个小故事,并且能以小见大,除男主女主二重唱的歌曲保留以外,其它唱段都进行了缩减和改编,剧情安排连贯,一气呵成又较好地安排了戏剧冲突。

  6. 实施成果

  7. 沉浸式体验与实践,浸润育人

学生通过饰演黄自先生这位历史人物,深刻感受这份爱国精神,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责任担当。虽为理工科大学学生,他们始终秉持初心,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巧妙融入舞台艺术中,演员举手投足之间将人物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至于所有演员对着舞台背景的黄自画像深深鞠躬谢幕时,他们纷纷留下了感动的眼泪,观众也湿了眼眶不愿离席。正是这种勇于担当的主人翁精神、心存大爱的家国情怀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以生动的情景,动人的旋律,带领观众回到了那个风雨飘零的时代,家国、民族、复兴……使得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历史,感受黄自先生对于国家,对于民族那一份永不湮灭的责任与情怀。

  1. 点燃创作热情,激发表演欲望

通过音乐剧创作的启发教学和孵化,点燃学生的探索欲,提升大学生的创造力及创新能力,而音乐剧演出台前幕后的训练与指导,培养大学生趋向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团队协作精神。

  1. 众口称绝,誉望所归

    该剧自第一版创立之初即得到了新浪、网易、搜狐、中国青年网等媒体的报道,同时,该版也得到了戏剧圈各国家一级演员、专业院校的教授的一致好评,认为“作为纯理工科而非音乐专业院校来说,能创作出这样优秀的作品,并全部由自己本校非专业学生饰演,演出效果还能媲美专业演员,实属难得”。

    所获荣誉及工作成果:

    2021年获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

    2021年获上海市新人新作奖

    2021年获上海市“汇创青春”大学生创意作品大赛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