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与科学道德同行

发布者:彭瑶发布时间:2016-11-27浏览次数:192

为积极贯彻落实中国科协、教育部《关于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的通知》(科协发组字〔2011〕38号)、《关于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的通知》(沪科协联〔20115号)和《关于印发上海理工大学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方案的通知》,2012年开始,管理学院就开始举办“我与科学道德同行”列活动,2015-2016年继续举办10期主题教育活动。

“我与科学道德同行”系列活动旨在完善研究生的学术人格,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进一步推动学校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经过四年的努力,“我与科学道德同行”活动逐步常态化、制度化,已成为管理学院开展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

一、实施方法和实施过程

2015-2016年,“我与科学道德同行”系列活动对研究生开展持续的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教育,采用专题教育、主题讲座、经验交流、参观学习、学术沙龙和征文活动等寓教于乐的形式开展,共计10主题教育活动1774人次研究生参加。具体如下:

1期:“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德而正之——我的学术之路”的经验交流会。2015年6月25日,邀请学院2013级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高卷同学硕士研究生在第四教学楼305教室“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德而正之——我的学术之路”的讲座。他结合自身两年学习经历,向学弟学妹们展示自己对科学道德的践行,引导他们自觉树立“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德而正之”的意识,践行优良科学道德、维护良好学术风气,让科学理性、开放包容成为民族精神的应有之义,让科学精神之树枝繁叶茂,“望之蔚然而深秀”。

2期:2015级研究生新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教育专题教育。2015年9月8日,邀请学院党委副书记姚秀雯在学院5楼第一会议室对398名2015级研究生开展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教育的新生专题教育。教育中,姚秀雯老师强调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应当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做一个合格的科学研究者。

3期:“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主题讲座。2015年9月17日,邀请学院硕士生导师樊一阳教授在学院5楼第一会议室对398名2015级研究生开展“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主题讲座。讲座中,樊一阳老师阐述了一名优秀的研究者应该具备的科研素质和道德素养、应学会的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的方法。

4期:“传承科学道德之魂,弘扬学术科研精神”主题讲座。2015年11月6日,邀请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何建佳老师在南校区第四教学楼320教室开展“传承科学道德之魂,弘扬学术科研精神”主题讲座。讲座中,何建佳老师就“科研是什么”、“为什么要从事科研”、“如何搞好科研”和“学术活动中的不规范现象”四个方面进行讲解,通过实例,劝诫同学们对学术活动中的不规范不道德行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为自己的发展留下污点。

5期:“寻自然科学之迹,扬从严治学之风”参观上海自然博物馆。2015年11月11日,组织40余研究生代表参观上海自然博物馆活动开展“寻自然科学之迹,扬从严治学之风”活动。通过参观学习,研究生领略自然的踪迹和历史的文明,而且对科学有了更清晰深刻的认识,进一步端正了正确的科学态度,进一步坚定了“传承科研精神、从严治学、争做科学道德模范”的科研志向。

6期:“同学眼中的导师”征文活动。2015年9月10日-2015年12月1日,面向全体研究生开展第九届“同学眼中的导师”征文活动,主题为“导师,我人生之路的那缕阳光”;活动历时三个月,共收到220余篇征文作品;采用微信对优秀征文作品进行网络评选,为期两天的时间里,共收到21000余份投票(1个微信账号仅有1次投票机会)。通过研究生自己的文字“展示导师在科研路上的良好形象”的方式树立导师的典型,通过研究生“内化于心”的自愿行为传播导师的科学精神;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带动更多的学生向优秀导师学习优秀的科学精神

7期:“学呦呦治学,扬科学精神”学术沙龙活动。2016年414“学呦呦治学,扬科学精神”学术沙龙活动在南校区第四教学楼301教室举行。活动通过观摩屠呦呦专题纪录片,学习屠呦呦在坎坷的药学道路上表现出的“严谨治学,不懈求真”学术精神;结合屠呦呦事迹开展“科学道德意识缺失而导致的学术造假现象”讨论。在屠呦呦事迹的引导下,透过主题讨论思想交锋进一步明晰科学道德的重要性,明确研究生弘扬科学精神路径,促使研究生在学术生涯中发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8期:“传承科学精神,恪守学术道德”经验交流会。2016年5月12日,在南校区第四教学楼310教室举行“传承科学精神,恪守学术道德”主题交流会,邀请学院2013级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姜绵峰和2013级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桑学强担任主讲嘉宾,分别就“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学术道德”以及“科学调查从尊重科学道德开始”进行经验分享,阐述科学道德精神的重要性。

9期:2016级研究生新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教育专题教育。2016年9月9日,邀请学院党委副书记姚秀雯在学院5楼第一会议室对395名2016级研究生开展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教育的新生专题教育。教育中,姚秀雯老师强调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应当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争取做一个身份贵重的科研者。

10期:“导师论德 以诚待学”主题讲座。2016年11月17日,邀请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何强老师在南校区第四教学楼301教室开展“导师论德 以诚待学”主题讲座。讲座中,何强老师分析了“秉持科学道德之心的学者”与“优秀学者”的关系,指出“秉持科学道德之心的学者”一定是“优秀学者”。

二、实施成效

2015-2016年“我与科学道德同行”系列活动通过问卷调查评估教育成效。在上述10期活动结束后,在参加活动的1774名研究生开展抽样调查,发放“科学道德认知水平调查问卷”780份,回收748份,有效率95.89%。

问卷设有“‘我与科学道德同行’主题活动,您有怎样的收获?”的题目,调研显示:32%的同学“将学术研究和科学道德两者同等看待,加深了对两者的认识”;29%的同学“认识到自己在科学素养水平上还有待提升”;21%的同学“意识到以后在学术研究中严格遵守前人的科研成果”;18%的同学“进一步明确心中的科研志向”。

上述数据显示2015-2016年“我与科学道德同行”系列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教育并激励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时刻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科学规范自觉抵制和预防学术不端行为做良好学风的维护者。

三、项目特点

2015-2016年“我与科学道德同行”系列活动呈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育全覆盖,受教育面广”、“就近取‘才’,教育达到成本最小化和成效最优化的‘双赢’状态”和“发挥朋辈力量,教育更易深入人心”等特点,积极推动学校的学风建设。

第一,“我与科学道德同行”系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我与科学道德同行”系列活动内容丰富,共计开展8期活动;活动主题紧跟时代,当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时,即将“学呦呦治学,扬科学精神”纳入教育活动计划并付诸实施。上述8期主题教育活动中,有专题教育、主题讲座、学术沙龙、征文评比、经验交流会和参观学习,形式多样;有传统的说教,又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鼓励更多的同学自愿参与其中,并将科学道德内化于心、外现于行。

第二,“我与科学道德同行”系列活动实现全覆盖教育,受教育面广。“我与科学道德同行”系列活动自2012年举办以来,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就对全体新生进行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专题教育,2015-2016年也不例外,实现教育全覆盖。2015-2016学年的入学教育周,还邀请导师樊一阳对全体2015级新生进行“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专题辅导会,进一步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教育。上述10期主题教育活动中,参加的学生达近1774人次,受教育面广。

第三,“我与科学道德同行”系列活动就近取“才”,教育达到成本最小化和成效最优化的“双赢”状态。活动邀请学院的硕士生导师樊一阳和何建佳老师开展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导师的力量,使科学道德观念更易被研究生接受,使教育成效最优化,与此同时减少教育成本,达到“双赢”的状态。

第四,“我与科学道德同行”系列活动发挥朋辈力量,教育更易深入人心。活动邀请高卷、姜绵峰和桑学强在毕业离校之前将自己在科研方面遵守科学道德的感受分享给在读学生。高卷是2015年6月提前毕业且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的2015级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姜绵峰和桑学强均是2015年国家奖学金和2016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的获得者,他们均是学有成就的有影响力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同是研究生,通过朋辈的现身说法,其观点更易为学生接受,其感受更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所言更能深入人心。

四、项目贡献

“我与科学道德同行”系列活动于2012年开始举办,每年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2015-2016年继续举办10期主题教育活动,不断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进一步推动学校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

系列活动中的子项目“同学眼中的导师”征文活动在上海市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优秀活动评选中获“优秀活动项目”,为学校的学风建设争光添彩。(注:该项评比活动共有全市30家单位105个项目参评,最终19家单位27个项目获“优秀活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