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沪江讲坛”在路上

发布者:彭瑶发布时间:2016-02-29浏览次数:107

近些年,传统文化及哲学社会科学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凸显,根据学校“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的高素质工程人才”的办学理念,研究生工作部策划并组织了“沪江讲坛”系列讲座。讲座内容主要侧重人文科学类,尤其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思想为重点,截止目前,“沪江讲坛”共举办四期,现场参与师生近八百人次。

一、坚持人文导向,激发“沪江讲坛”的生命力

学术科研能力的养成是研究生培养的重点,亦具有思想引导的作用,凭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工作理念,“培育诚信务实、勇于创新的良好学风,提升工科院校研究生的人文素养”的工作重要内容,“搭建有所思、有所悟、有所获、有所乐之平台的工作目标,系列讲座的核心主题最终定位于“有温度、有情怀的人文科学”范畴,涵盖传统文化、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

讲坛提出了“百十上理,人文先行”的主旨口号,并设计了以中国印为创意基础的官方LOGO,突显出上理的时代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衔接与互融。

二、诚邀名师大家,提升“沪江讲坛”的吸引力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在日常思政教育中,应当鼓励引导学生礼敬自豪地对待中华优秀文化。讲座先后邀请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德峰教授、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刘强教授、上海开放大学鲍鹏山教授担任主讲。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不忘为何出发,弘扬长征精神,讲座还邀请了重走长征的纪录片导演左力。所有讲座的讲授氛围和效果得到了听众学员的认可。

三、强化资源整合,提高“沪江讲坛”的影响力

讲座的组织策划坚持育人为本与形式创新相结合,以此吸引更多师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扩大育人范围。在推进“沪江讲坛”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将其办成符合学生志趣且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维护的思想宣传阵地。基于这一定位,“沪江讲坛”系列讲座自创办之日起,就决定不采用派发学院人数指标、强制拉动学生参与的被动组织运作模式。

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交互式推送等方式积极探索宣传途径,运用“平面+互联网”相结合的宣传模式提高讲坛的影响力。在学校党委宣传部的鼎力支持下,借助上海理工大学官方微信及微博平台,发挥上理研究生官方微信的宣传作用,形成核心一致、形式各异、受众群体最大化的新媒体协同推送网络,逐步完善每期“先生其人”、“先生其言”“先生其事”“先生其著”的推送模式,让师生更加深入、全面了解主讲嘉宾的学术背景及研究成果,为讲座“预热”。为了扩大覆盖面,每期讲座的速记文稿和录音都通过内部的QQ等网络平台推送,使更多因故未能直接参与现场讲座活动、但又有兴趣的师生可以有机会了解到专家的学术思想和精彩内容。

四、未来规划

未来,讲座将进一步完善自身组织结构建设、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继续强化师生互动交流以了解其现实需求、广泛引入网络新媒体技术以优化交互发展体验,立足上理、辐射市内,健全“沪江讲坛”系列讲座品牌建设机制,打造有知名度高,思想性强,覆盖面广的思想宣传阵地。

在顶层设计上,构建文史哲系列讲座模块,丰富完善“沪江讲坛”学者库建设,积极探索菜单式讲座模式,邀请受学生欢迎,在业内有较高学术地位和声望的专家、名师继续为上理学子奉上思想盛宴。在讲座过程中做好图片、视频、音频记录工作,汇集成册,递付邀请嘉宾,派发师生校友,并拍摄视频推送楼宇电视、音频内容微信网站推送,使讲座价值实现期内多次彰显。做“有温度、有情怀的”育人宣传和思想引领,回归常识与本分,不忘初心,追逐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