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知书店图书漂流

发布者:彭瑶发布时间:2014-06-05浏览次数:111

    图书漂流活动起源于六七十年代的欧洲,它的理念是将书籍放置在公共空间内,阅读者将自己读完的书贴上特定的标签后,随意放置在公共空间,捡获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空间,让下一位爱书人阅读。在此过程中,所有自由放置的书籍可以被他人随意获取,并在阅读结束后再次从阅读者手中进入公共空间,被“漂流”出去。通过这样的“漂流”过程,书籍在被持续性地阅读中体现出价值,知识得以被最大程度得传播和分享,同时,阅读者乃至整个社会间逐渐建立起分享与信任的机制。目前,上海市已有一批高校和图书馆建立了漂流书架,在地铁、超市、公园、街道图书馆等公共空间也有图书漂流活动。
    版专的图书漂流项目正是本着上述理念开展建立的。版专爱知书店是我校和上海互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爱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深度校企合作项目,图书漂流项目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项目实施过程中,爱知书店在图书征集、图书购买、图书上架、人员培训、图书回收统计等相关环节提供服务,从今年3月上旬开始,图书漂流项目运行迄今已有半年的时间平稳运行。
    本次项目实施已完成了以下环节:
    第一,书架设计装修和图书征集。图书漂流的书架率先在拱极路校区展开试点,在教学楼二楼中庭设计安装了一面书架墙,作为场地准备。水丰路校区因场地限制,只能采取小型开架书架的形式,目前已确定书架摆放场地,预计11月开始实施。从3月中旬开始,通过问卷、邮件、访谈等形式,面向全校教师和学
2
生开展了广泛的书目征集活动。征集书目110种,涵盖各类文学作品形式及自然社会科学类读物。240册图书已经完成购买并全部上架。至今年10月已经完成多次漂流循环。借阅人次超过1200次。
    第二,漂流活动宣传和上架“开漂”仪式。配合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开展了一系列相关活动,包括校内海报宣传、班级主题活动、读书交流活动和捐书上架活动等。
在漂流书架正式启动前,先期在校园内做了一系列推广宣传活动,向全校师生普及图书漂流的理念,并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读书、爱书、捐书的分享活动中来。在此过程中,漂流书架的活动得到了各方的积极响应,也得到了校内师生的慷慨捐赠。
第三,图书漂流的长期维护。图书漂流虽然建立在人与人间互相信任,共享知识的理念基础上,但在实施环节中需要人员的支持与维护,才能使项目平稳有序得长期正常运转。在项目的长期维护上包括:
1.制定管理细则和漂流操作办法。漂流书架项目征集各方意见后制定了明确操作细则,便于图书回漂和统计。漂流书架每本图书的勒口处盖有印章,书内附有书签,填写了图书相关信息及借阅信息。
2.人员维护。图书漂流不设人员看管,但书籍情况需要监控,保证学校固定资产不流失。爱知书店店员现担任项目维护成员,每年的6月15日与12月15日学期结束前“回漂”清点图书,统计书籍漂流数据和毁损情况,统计完成后在新学期重新上架,保证漂流正常有序进行。项目已于6月15日完成首次“回漂”,回漂图书共计201本,回漂率83.8%。
3.长期征集图书书目。图书漂流中的书目将征求全校师生意见,长期运作中将定时更新。为此已经申请了专门的书目征集邮箱和公共微信号,并有专人管理,保证
3.从读者群体中反馈的信息能够及时被收集,图书漂流能够做出有效调整和完善。同时,水丰路校区的漂流书架书目征集活动已经展开,为开漂做准备。
4.长期宣传。为了图书漂流的理念能够持续、长久在学生群体中传播,项目长期通过教师、辅导员和学生进行宣传。包括:使拱极路入校的新生能尽快理解接受图书漂流概念,融入校园文化氛围,培养阅读并分享的习惯;使漂流图书能够持续得在学生中流转,同时避免毁损;使学生自觉参与分享活动,捐献图书,提供更多“漂本”等。
通过上述三个环节的实施运作,基本保证看图书漂流项目正常、有序、稳定、长期得进行。
    项目运行至今收效有如下方面:
    一,通过图书漂流项目,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在漂流书架的运作过程中,学生有与出版社、书店等各个图书出版营销环节接触合作的机会,也有与校内各职能部门、各社团分工合作的内容。项目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他们能够长期坚持、积极高效得完成一系列项目要求工作,培养了从始至终、持之以恒、关注细节的工作习惯,并能持续贯彻到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对于项目来说,也保障了长期、持续、平稳得进行。
    二,我校的阅读氛围和文化环境得以提高,营造了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培养了学生阅读和分享的习惯,更培育学生共享与信任的精神。漂流书架的图书是开放型的,无人监管。首次回漂统计及10月的中期简单统计都显示回漂率是较高的,我们的学生是值得信任的。通过项目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也培养了分享的习惯,更培养了校园内互相信任、分享传播的气氛。漂流书架的顺利运作,说明我们的同学具备相当的人文素质,我们更应该通过项目的长期运作,持续培养、发扬校园内的人文关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