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 |
学校依据《上海理工大学2008~2020年发展定位规划》,围绕“做精品本科,争一流学科,创百强大业”的办学目标,主动对接国家经济转型,抢抓上海市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和 “卓越工程教育”等发展机遇,聚焦“先进制造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主题,面向战略新兴产业需求,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有效整合社会创新力量和资源,人才培养日显成效,国际办学凸现特色,高端人才不断集聚,学科布局更加合理,科技竞争力及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学校制定“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规划对“十二五”成就进行了全面总结,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和学校的发展瓶颈,明确了学校的五大发展战略,即人才强校主战略、精品本科人才培养战略、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战略、国际化发展战略和机制体制创新战略。学校“十三五”总体发展目标是,围绕多科性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坚持“做精品本科,争一流学科,创百强大业”的办学目标,建设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方向、科研基地及人才团队,深入推进“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人才培养,建立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现代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和国际化办学水平,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创新能力的显著增强,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把上海理工大学建设成为特色显著的国内一流理工科大学、全国工程教育的示范高校,综合办学实力全面进入中国大学百强。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学校制订了《上海理工大学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年)》,已通过上海市教育综改办备案。综改方案从学生培养需求、教师发展需求、学科建设需求及办学资源优化与拓展四个方面提出了未来五年的改革任务和举措。学校出台《上海理工大学关于推进新一轮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30条改革与发展意见,为促进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进一步推进学校教育事业的新一轮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是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强校主战略”,每年引进100名高层次人才,通过引培并举,师资队伍结构大幅优化,千人计划、杰青计划、东方学者等领军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学校学科发展和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注入强大力量。
二是回归教育本质,实施精品本科人才培养战略。学校出台《上海理工大学关于推进精品本科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本科教师教学激励计划,确保教学中心地位。引入ASIIN、ABET、AACSB等专业国际办学认证,全面提升人才的“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学校与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共同发起组建了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致力于在区域内高校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多领域全方位开展工程教育改革探索。对接上海加快科创中心建设,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共建“上海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通过与科研院所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把卓越工程师教育和行业资格认证教育有机结合,致力于构建适应智能制造行业发展需求的本硕博贯通的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
三是对接国家重大需求,着力谋划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和智库建设。学校在高峰高原学科建设方面,重点建设光学工程、系统科学2个高峰学科,建设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生物医学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高原学科;在智库建设方面,学校在教育部、商务部支持下,成立了电子商务发展研究院,着力打造电子商务智库;学校还积极推进中德ASIIN评估认证机构落户上理,将打造国际合作办学的智库机构。
四是以“一校八院”协同创新为依托,重铸行业影响。学校以一校八院(所)协同创新建设为龙头,加强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成功获批上海太赫兹波谱与影像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上海高端能源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已被认定为国家培育协同创新中心。我校与海尔集团合作研发的超低温制冷冰箱系列项目,斩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殊荣。我校庄松林院士团队研发一系列太赫兹应用研究成果,受到社会高度关注。
五是主动对接综改重大需求,建设科研平台。近年来,学校新增机械工业联合会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实验室2个,上海市教委工程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科委康复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此外,学校成立上海理工大学电子商务发展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现代医疗器械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组建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基于互联网+的上海创新发展研究基地,积极谋划智库建设。
■ 相关材料:
● 历史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