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评指标
教育教学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精品本科战略扎实推进

学校进一步明确了“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法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显著的国内一流理工科大学”目标定位,积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目前已拥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其中的工程硕士有18个领域;本科专业由59个优化调整为54个,增强了专业发展活力。学校稳定本科教育规模,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结构日趋合理。截至2015年底,学校共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3个专业获批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

为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出台精品本科建设实施意见,切实打造“精品本科”,围绕“精确卓越的培养计划、精良厚德的师资队伍、精彩丰富的课程内容、精密完善的教学设施、精细严谨的科学管理、精致实用的人才产品”六个核心要素,扎实开展各项工作,进一步提高了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了人才培养水平。学校坚持“对接行业、改造专业、引导就业、鼓励创业”的方针,紧密对接相关行业战略方向和人才需求导向,积极改造专业及课程设置,实施教师教学激励计划。

学校2015年获批“激励计划”试点高校,围绕激励计划实施,组建53个专业教学团队和9个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并出台了《上海理工大学关于进一步规范教师本科教学岗位职责的规定(试行)》等11个制度文件,落实教授上课、答疑制度,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达91%,任课教师100%参与坐班答疑和自习辅导;年底教委专家组进校检查激励计划实施情况,反馈结果良好。

学校召开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学生座谈会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尊重学生个性与多元发展,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目标,探索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学科基础大类”为平台,以“选专业”“选课程”“选教师”“选时间”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现学生选择权和完全学分制。

学校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确立了“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定位,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实施“卓越工程教育”,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校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程覆盖、分层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思路,完善“课堂教学—创新实践—创业培育—企业孵化”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进课堂进计划,在培养计划中设立创新创业类学分(“创新创业大作业”4个必修学分);培养“专业+创业”复合型人才,设置创业管理第二专业、工商管理(创业方向)专业;建立课内课外联动、校内校外联动的创新创业联动机制。

学校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与北京中科创大创业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建“上海理工大学中科创大创业学院”二级实体学院,探索“产、学、研、用、创”贯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与国内互联网教育龙头、校友企业“沪江”共建“沪江创业学院(网络)”,将通过传统教育与互联网教育的融合,积极打造“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旗舰平台。学校依托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校5个国家级和21个省部级科研基地的资源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开放共享;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实行校、院、系三级实习实训管理制度,保障学生实习实训质量。

推动教育国际化战略,国际合作交流活跃

学校继续实施开放办学战略,国际化办学获实质性推进,继2006年成立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之后,2014年教育部又批准我校与德国三所应用技术大学合作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德国际学院,该机构的设立不仅拓展了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领域,而且也是立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外合作探索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有益尝试。另外,学校积极开展ASIIN、ABET、AACSB等专业国际认证,3个纯本土专业通过德国的ASIIN认证。当前,学校正充分发挥国际认证的丰富经验,倡导创建上海市高校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联盟。

学校依托国际暑期学校计划、联合培养、短期访学以及参加国际会议和双边交换项目等,构建了多渠道、多层次的学生海外学习项目体系。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亚琛工业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联合培养和科研合作。沪江国际文化园的创建,为人才培养营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多元文化环境,成为高校国际交流的新模式

健全管理机制体制,优化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学校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管理和监控教学全过程,对课堂教学、课外辅导,课程建设、专业建设、课程考核、毕业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等工作建立专门的检查、评估、评优制度;完善领导听课和走访制度,学校、学院领导每人每学年听课不少于4学时。完善“学生-同行-督导”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立课堂教学动态监控机制,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性、动态性评价;构建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质量反馈机制,促进教师及时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评价机制,形成社会和企业对培养计划、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与反馈制度。实施校院两级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学校每年定期发布《上海理工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开展院校两级教育教学工作自评,主动接受全校师生和社会的监督。

学校成立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加强语言文字使用规范,在校园内普及推广普通话。在本科培养计划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中,增设中国语言文化类课程组,开设相关课程。每年聘请专家为师生开展知识讲座,开辟专题网站为师生提供在线学习平台。

 

  相关材料

上海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5-2016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