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英烈精神火种 点亮青春奋进坐标
发布时间: 2025-09-30    浏览次数: 0

“别轻视那潺潺细流,一年年的,他将到达大海。” 在上海理工大学刘湛恩烈士故居红色文化主题馆展厅,学生代表朗诵起郑显芝烈士留下的小诗。短短数行字句,似有穿越时空的力量,将在场众人的思绪拉回1949年那个黎明前夜。

为弘扬先烈精神、激发奋进力量,在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来临之际,上海理工大学举办主题教育活动,师生与烈士家属一同翻开厚重的“信仰课本”,在鲜花映衬与誓言回响中,把历史记忆化作前行底气,将理想担当书写在新时代的坐标之上。​

丰碑映初心:纪念墙前敬意长存

烈士纪念墙静静伫立在校园中,宛如一位沉默的守望者。它见证着岁月流转,也将无数英烈的形象深深镌刻在墙壁之上。当“全场肃立”的提示声响起,全体师生垂首默哀,深切缅怀那些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献出生命的革命烈士。​

伴随《献花曲》悠扬而肃穆的旋律,礼仪队员手捧花篮缓步走向纪念墙。上理工党委书记王凌宇,党委副书记、校长朱新远缓步上前,轻抚挽带,向英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随后,全体在校校领导、师生代表依次向烈士敬献鲜花。每一束花,都是对历史的重新回望、对信仰的再次坚定,烈士们的誓言跨越时光,依旧在今日的校园里激荡。

向烈士默哀敬献花篮向烈士致敬

遗物诉忠诚:红色校史里的英雄群像

主题馆内,一封封泛黄的信件、一件件承载往事的遗物静静陈列,默默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里的赤诚与坚守。郑显芝烈士的英雄事迹,也在这静谧的氛围中被再次追忆。​

活动现场,郑显芝烈士的家属郑宗杰先生,小心翼翼地将珍藏多年的遗物交到党委书记王凌宇手中。在场师生目光紧紧聚焦在这份珍贵的遗存上:一件是郑显芝与同学徐芳伟的亲笔信,另一件是他在中央大学读书时的照片。泛黄的手稿上,字迹遒劲有力,这不是普通的诗句,而是一代青年对理想的执着宣告,是对信念的坚定承诺。

郑显芝侄孙郑远樵谈到:“二伯公(郑显芝)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其坚守理想、为国奉献的精神,始终深深激励着我们家族的每一个人,我们都为他的事迹感到无比自豪。如其所言,郑显芝烈士的青春永远定格在28 岁,但他点燃的信仰火种,跨越七十余年依旧在校园里闪耀,点燃着一代又一代上理青年的心。

郑显芝不是独自前行的“孤勇者”,在上海理工大学的红色校史中,还有无数英雄的名字值得铭记。刘湛恩、赵寿先、蒋传宗、孙龙昌…… 一个个名字串联起来,汇成了厚重的上理校史,也构筑起一座不朽的精神群像。他们的故事从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一束束鲜活的火焰,始终照亮着后来者的前行之路。​

郑显芝烈士家属郑宗杰先生向学校捐赠烈士遗物郑显芝烈士侄孙郑远樵发言研究生红色先锋实践团代表王婕晔讲述郑显芝烈士事迹

课堂传薪火:立德树人中的红色传承

如何让烈士精神真正浸润课堂肌理,成为青年成长路上的“精神引擎”?上海理工大学以一场场扎根历史、贴近青年的实践,交出了生动答卷。

“上海工人小说家” 管新生与出版学院教师刘长庚带领师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品读新作《孤岛钞本》。文字中暗藏的革命密码、流淌的英烈风骨,在朗朗诵读与热烈讨论中渐渐鲜活起来。这场阅读更像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谈”:青年们循着文字的轨迹,与先辈的信仰隔空对话;而英烈精神也借由这场集体共读,化作唤醒初心的力量,悄悄在每个人心底埋下坚守与担当的种子。

此外,上理工将思政课堂“搬”进了红色场馆,让历史文献变成鲜活的教学素材。档案馆教师肖琳琳以馆藏展品为线索,将沪江校史中的红色故事娓娓道来。“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的见证,每一个故事都是精神的洗礼。” 她的话语温柔却有力量,这场没有课桌、没有传统教科书的“特殊课堂”,却字字如金、直击心灵:红色基因从不是静止的雕像,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传递的火种。​

从精心修缮保护红色场馆,到创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从深入挖掘校史中的英烈故事,到持续推进红色文化育人项目,上理人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红色资源“活”了起来,让立德树人“实”了起来,推动理想信念“强”了起来。未来,学校还将继续深耕红色校史资源,把英烈故事讲得更生动,引导青年学子在铭记历史中汲取前行力量,在传承信仰中砥砺成长,努力成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红色校史小型研讨会及《孤岛钞本》阅读活动档案馆肖琳琳老师讲述沪江英烈故事研究生红色先锋实践团代表袁嘉琳讲述赵寿先烈士事迹活动现场



供稿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