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5-10-19 浏览次数: 80 |
十月的上海,秋风送爽,丹桂飘香。上海理工大学和德国汉堡应用技术大学迎来了合作三十周年华诞。10月16日,由国际交流处及上海-汉堡国际工程学院主办的上海理工大学109周年校庆系列活动——“USST & HAW两校合作30周年活动暨‘中德工程教育’主题论坛”在校图文信息中心隆重举行。教育部国际司涉外办学处处长闫炳辰、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袁雯、上海理工大学校长胡寿根教授、汉堡应用技术大学校长代表Thomas Flower教授、德国驻沪总领馆文化参赞Marcel Viëtor先生、汉堡驻沪联络处副主任潘桦女士、德国商会首席代表Simone Pohl女士出席了活动并致辞。参加活动的还有来自兄弟院校和企业界嘉宾、中德双方教师及校友代表。整个活动分“30年合作回顾”和“中德工程教育”论坛两个部分,分别由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孙跃东教授、副校长田蔚风教授和中德国际学院Career Center特聘顾问Katja Hellkoetter女士主持。 胡寿根校长首先代表上海理工大学对两校合作30周年表示祝贺,向在中德合作办学中辛勤工作和努力学习的广大师生员工表示了亲切问候和美好祝愿!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我校合作办学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国际友人表示诚挚的感谢!他介绍了我校国际化教育的现状,并指出:中德合作办学已成为我校一大特色亮点,并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我校进一步做好精品本科、提升办学实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袁雯讲话(王博摄)
教育部涉外办学处闫炳辰处长以“恋爱—婚姻”为比喻生动地描述了两校从开展交流、深入合作、成熟办学及前景展望的历程。他说,上海理工大学的中德合作项目通过德国的ASIIN质量认证,学生不出国留学就可以取得德国大学的学位,这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示范性动作。上海理工大学和德国汉堡应用技术大学的三个合作项目全部通过了教育部的评估,这是“非常非常棒”的,是中国中外合作办学的一个典范、一个样板。闫炳辰处长对我校国际化办学提出了“两个转变”的殷切希望:第一个转变是由规模的扩大向质量内涵的发展;第二个转变是要从简单的复制向融合创新转变,通过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发挥“1+1>2”的效应。 Viëtor先生转达了德国总领馆对两校合作的祝愿。他说:今年5月,中国政府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到2025年中国将取得实质性进展,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和劳动生产率,以及在节能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上海市政府公布了22条加快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意见。中国希望以德国工业4.0为导向,建设创新、高质量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工业化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高等教育如何促进创新,这是科学和文化国际交流应研究的主题。 Simone Pohl女士从深化校企合作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说,在过去的三十年时间里,中国的发展至少是其它地区的两倍。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是确保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特别实施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后,我们的整个工作生活即将发生新的变化。我们必须开始学习如何最好地满足未来的智能工厂。德资企业在大中华区的最大挑战是发现和留住人才。为此,她代表德国商会祝贺两校合作30周年,并期待在接下来三十年中取得更大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