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 2025-11-17 浏览次数: 0 |
|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优秀研究生的榜样示范作用,11月14日上午,由学校研究生工作部主办、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承办的“研途星光”研究生报告会在营口路校区教学楼二楼报告厅成功举办。报告会特邀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姚宇——2025年长三角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论坛“研究生创新实践之星”,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环境与建筑学院的2025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于汶陇、赵明威、秦亚楠、龙宇琼进行科研经验分享。研究生院副院长黄蓓佳、研究生辅导员李炜、杜清,以及营口路校区近300名研究生共同参加。报告会由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25级硕士孙群峰主持。 黄蓓佳在致辞中指出,“秋炫沪江”研究生科技文化节以“五个一”板块为核心,构建了集学术交流、科研训练、实践育人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她强调,面对国家与学校对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研究生教育正不断深化改革、提质增效。她表示,研究生培养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的引领与能力的塑造,导师应切实做到“导学、导心、导行”,助力学生行稳致远。她希望“研途星光”研究生报告会成为新生汲取榜样力量、坚定科研信心的起点,激励2025级研究生以更加自信的步伐踏上科研征程。 姚宇结合以第一作者发表7篇SCI论文的科研经历,分享了“三敢”精神——敢问真问题、敢想不可能、敢啃硬骨头。他从文献阅读、实验设计与论文写作三个维度系统阐释科研思维,鼓励同学们以坚韧心态面对起步阶段的挑战。他坦言自己的首篇论文曾六次被拒,并笑称“脸皮厚是科研人的第一张通行证”。他提出“把文献读成‘问题地图’,把实验做成‘验证剧本’,把论文写成‘故事片’”的理念,并以便利贴的创新案例诠释“跳出框架、拆解框架”的交叉思维,提醒大家“拒绝假努力,把实验室时间转化为有效数据曲线”。 龙宇琼聚焦能源与环境领域,展示了在光伏废弃物回收、城市能源代谢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她强调科研选题应紧扣国家战略需求,践行专业报国,并分享了“文献—数据—模型”一体化的科研路径。现场她还演示了“文献-数据-故事”三步速读法,并提出“科研女孩”的生活平衡公式:每日运动2小时、每周组会“分享”1次、每季度“城市微徒步”1次,实现科研与生活的“双向减碳”。 赵明威以“体系搭建”为主线,分享了实验设备攻关与高水平论文撰写的实战经验。他将科研喻为“修仙”:研究方向如“元婴”,实验仪器似“本命法宝”,数据则是“灵石”。他总结出“三阶破阵法”——文献阵:先综述、再关键、后最新;实验阵:先仿真、后实测、再迭代;写作阵:先故事、后图表、再润色。面对交叉学科难题,他以庄松林院士“心比天高,脚踏实地”的寄语自勉,坚信坚持终将迎来收获。 秦亚楠回顾了从模型反复推倒、数据多次重测,到最终在SCI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曲折历程。她认为,“拒稿不是句号,而是过滤器”,并将审稿意见整理为“错题本”,通过规划、练习、复盘三步工作法,实现从企业工程师到SCI一区一作的飞跃。她强调科研不是“孤勇者”的游戏,导师是“总设计师”,师兄师姐是“引路人”,而自己永远是“新手玩家”,鼓励大家在团队协作与系统复盘中不断成长。 于汶陇以液滴动力学研究为例,系统介绍了从选题确立、文献筛选到实验验证与论文写作的全过程。他分享如何从50篇精读文献中提炼“自变量-方法-因变量”三元组,并借助深度学习拓展研究方向。他将论文结构形象地比作“七巧板”:标题为“眼”,摘要为“名片”,方法如“菜谱”,讨论似“辩论赛”,强调“选对期刊、找准模板、讲好故事,让审稿人一见钟情”,并提醒同学们在实际研究中不断提升科研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 “研途星光”研究生报告会生动展现了上理学子自信自强、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有效激发了广大研究生的科研热情与进取意识。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优秀榜样为引领,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在学术探索与社会实践中实现自我超越,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
供稿单位:能动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