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 2025-11-10 浏览次数: 0 |
|
11月6日,上海理工大学机械艺术博物馆创新工作坊迎来首批学生,“模型制作技法”实践课程在这里正式开课。作为上理工出版学院面向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专业同学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旨在通过模型制作的思路训练与工具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初步动手制作能力,为后续专业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拉花锯、软木锯、夹具、木工锉……这些以往在课堂上少见的教具,成为激发学生创意兴趣的第一道“窗口”,与以往惯常使用的聚氨酯泡沫材料不同,本次课程以“木头”为主要媒介,引导学生将二维平面设计转化为三维立体实物。据了解,课堂上专业的木工工具正是得益于新建成的机械艺术博物馆创新工作坊,该工作坊于今年9月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在真实场景中实现模型制作与创意落地的全新平台。
窸窸窣窣的摩擦声音是这堂课的“主旋律”,学生们佩戴着口罩专注于打磨手中的木质勺子,窗外树影斑驳与室内“沉浸式”创作的课堂相映成趣,打磨看似简单,但要控制力度、感知弧度,一连几小时下来,对手和心都是考验,一位学生分享道,“但当图纸在手中渐渐成型,那种真实的成就感,是屏幕上建模无法比拟的。”
“光有想法还不够,想法必须接近实际,要能落地才行。”这一理念贯穿课程始终。在木工实践环节中,从工具使用、材料特性、加工工艺等基础知识学起,学生在实际动手打磨中不断地反思设计合理性,并进行实时优化。任课教师董冰洋表示,“学生要在砂纸与木头的反复摩擦中感知材料纹理、流线弧度,‘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些看似基础的训练,正是未来驾驭复杂产品设计的基石。”
该工作坊依托“上海青少年创新实验室”——上海理工大学机械艺术博物馆,通过情境化教学,将枯燥的材料与工艺知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制作体验。未来,工作坊计划面向中小学开展技能课程,以木工为载体,推动跨学科融合实践,让学生在造物过程中整合数学、物理、材料、美学等多学科知识,实现“做中学、学中创”的教育目标。
“上海青少年创新实验室”——上海理工大学机械艺术博物馆从大学到中小学的辐射,正是学校构建全链条创新实践体系的一部分,校方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实践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号召,持续为培养具备工程素养、系统思维与创造力的新时代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供稿单位:出版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