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1-08-24 浏览次数: 692 |
一、实施思路
1.项目缘起 口述校史旨在以访谈、录音、录影等方式采集、整理、保存、研究校史当事人或见证者的历史记忆与相关史实,具有“留史、资政、育人”作用,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由于历史和档案意识不强等原因,上海理工大学1996之前的馆藏档案较单薄,未能有效记录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发展成果。已有馆藏档案,其中很多重大事件亦缺乏详细记载或详实细节。为更好开展校本文化研究,进一步挖掘校史、院史、学科史、专业史等方面的史料资源,档案馆2019年启动了口述校史项目,对沪江大学时期、国立高机时期、上海机械学院时期的老领导、老教授、老校友以及相关家属李道豫、周文骞、李琴等49人进行了“抢救性”口述采访,并进一步核实、加工、整理、保存,最终形成档案文字史料60余万字,音频5.4G ,视频35G,人物数据库49人,征集到实物资料4000余件。口述校史项目不仅是对学校发展历史的有效补充和完善,更是对上理文化积淀的再挖掘、再深化、再凝固,对学校以文化人、以史育人具有积极意义。 2.项目原则 1.内容上突出重点 开展口述校史项目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作,因为受访者大多是与上理共同成长起来的老专家、老教师、老校友。口述采访以他们在校期间的经历为主要线索,重点采访他们对于学校发展历程中若干关键节点、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回忆,从不同访谈视角相互印证,还原历史细节。 2.流程上遵循规范 在口述访谈之前,我们通过线上线下资料阅读、人事档案查阅等了解受访对象基本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访谈提纲、确定访谈流程、把握口述稿整理原则、建立资料整理规则等,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进行项目实施。 3.访谈中以人为本 访谈过程中我们强调访谈对象的主体地位,做到耐心细致倾听和体谅理解尊重,用科学的引导提问,说话不唐突,追问不逼人,以亲和力和专业性与受访者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让受访者积极配合,敞开心扉。 4.整理后便于利用 访谈结束后对访谈的原始录音进行整理和再加工,经受访者确认后对其所有的文字材料和声像资料进行立卷编目和归档,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统一的口述校史数据库(正在进行中),数据库将以其容量大、查询快捷的特点便于日后开发利用。 二、实施过程 一次完整的口述校史采访,从最初的选题策划,到口述文本的最终形成归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流程,其中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口述校史采访目标的实现。 1.组建采访小组 为提高工作效率,档案馆以馆内教师、沪江文化研究所、校史研究会成员自由组合,每组3-4个人,共组建了6个采访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口述校史采访。要求参与的教师和学生高度重视,共同推进口述校史采编工作有序、高质、高效开展。 2.确定采访名单 在校史研究基础上,采访小组根据受访者的居住地、年龄、健康状况、在校职务、职称、专业特长、人才称号、教学科研成果等因素,结合重要时间节点、重大事件、采访工作的轻重缓急等情况,认真选取采访人物,确定采访名单,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表。 3.拟定访谈提纲 口述采访之前,采访小组通过查阅档案、年谱、文集、方志、报刊,以及受访者已发表文章、出版著作等各种类型的资料了解其身份、经历、事迹和成就等,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事件对其学术生涯和专业发展的重要程度,并结合我们需要了解和补充的校史事件、历史细节等有针对性的拟定访谈提纲,既要有时间连续性,又要避免没有重点的平铺直叙,有重点,有亮点的设置访谈提纲。在正式访谈之前将访谈提纲提前递送给受访者,为其预留准备时间。 4.访谈录音录像 预先与受访者进行沟通,征求受访者的意见建议,确定访谈时间和地点,预热了解沟通后,正式进入访谈阶段。在采访过程中,采访小组会架设摄影录像设备,全程录音、录像和抓拍生动镜头,以问答式对受访者进行采访。每次访谈约1-3小时,视受访者的身体状况而定。根据访谈内容、访谈氛围、受访者意愿等进行第二次或多次访谈,尽可能填补校史上重大历史事件和普通教学、工作生活经历等没有文字记载的空白。 5.整理访谈内容 访谈结束后对访谈的原始录音进行整理,初步整理成文字实录稿,形成第一手材料。访谈内容是以记忆为依据的,由于认识水平和记忆的偏差,访谈内容可能与事实有出入。但在整理时,切忌主观删改,应保持访谈原貌,同时加以注释论证。若访谈内容与文字资料相抵触,难辨真伪时,应进一步考证。整理者不可依据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来决定原始访谈内容的取舍。对于那些带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口语,整理者也不可任意删除或更换词汇。保持访谈内容的原始性,既是对口述者和访谈内容的尊重,也是对受访者自身经历及感受这一历史活动的尊重,同时也给日后的资料使用者留出一个可供“继续被解释”的开放的空间。 6.加工后再确认 在访谈内容初稿整理完成后,访谈小组成员再经过人名、地名、职务等校正、纠错、核实,历史细节和成就成果的鉴别、考证,内容叙述和行文逻辑分主题、口语书面化转述等步骤,以口述史和史学的研究方法对文稿进行整理和再加工。加工完成后的稿件再次递送受访者阅读校正,力求精准。同时,为避免日后出现法律纠纷,应明确告知受访者访谈的主题、意义、目的、个人权益、法律保证等,经受访者确认签订书面协议。 7.立卷编目归档 经过受访者签字确认的文稿材料,我们以归档文件整理规则、人物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录音录像档案管理规范等对产生的文字、照片、影像等进行立卷编目,最终形成具有参考价值、保存价值和研究价值的档案史料。利用这些口述档案史料可以建立电子数据库、丰富校史展陈形式、编撰校史方面的书籍等,更好地挖掘上理文化,丰富上理文化的历史内涵,让师生认识到一个更加温情、更加真实的上理,不断发挥档案校史的育人功能,从而继承和弘扬上理精神。 三、项目成效 校园文化灼灼其光,口述校史积铢累寸。口述校史项目是抢救和保护校史资源的重要方式,师生校友用记忆的方式再现校史,是揭示校史细节和背景的有效补充手段。档案馆通过三年的口述采访项目,已挖掘和考证了诸多校史故事和细节,口述校史活动也已成为上海市档案行业内具有经验性、品牌性和可推广性的优秀档案项目,产生了一定的成效: 1.完成口述访谈49人,整理和形成档案史料60万余字 采访沪江大学时期校友及家属10人:李道豫、倪乃先(倪征���女儿)、涂多彬(涂长望女儿)、周文骞、周澂佑(周德佑妹妹)、孔繁人、曹伟丽(曹钦和女儿)、王林、沈忆琴、吴宛卿;采访国立高机时期校友及家属8人:王先民、谢云芳(沈明如夫人)、董晓、车宏安、龚焕荪、龚一之(龚洪年女儿)、朱佳生、王存纳;采访上海机械学院时期校友及家属24人:李琴(肖流夫人)、刘宗发、陈之航、钱省三、陈林、顾庆安、蒋能照、黎永明、林琪超、凌德明、倪志珍、伍贻文、周鹏飞、宋明、宋兆林、邬志敏、吴文权、吴元骠、夏定珠、徐昂千、颜康銮、马友贤(戴兴庆夫人)、应启戛、张志刚;采访上海理工大学时期校友7人:张逸民、杨俊和、姚俭、倪伟、杨承三、魏景赋、柳建华,形成档案史料60万余字。
部分采访现场及合影照片 2.征集到校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类档案史料4000余件 征集到如沪江大学时期档案史料8个卷宗、沪江大学与附中毕业证书、沪江大学各科成绩表、沪江大学校徽和系徽,上海机械学院时期的校报、校领导工作笔记、出版物、各类证书、照片,上海理工大学时期的照片、视频、证书,等等。其中很多史料实物弥补了馆藏档案的空白,大大丰富了档案资源。 3.有效挖掘和拓展了校本文化资源,助力学校内涵建设 挖掘了上理师生参与上海解放的爱国事迹;考证了学校地下党组织的成立发展和革命运动;增加了校史上一些老领导、老教授、老校友参与学校教学生活、重要事件的背景和细节故事;考证梳理了上理师生勇担制造强国使命,为大国重器和国家战略性工业的崛起贡献汗水和智慧的奉献事迹,厚重了学校的文化资源,增加了学校的精神内涵。 4.作为专家代表参与上海市高校口述校史交流会 2021年11月26日,华东政法大学主持召开“高校档案文博与校史育人工作研讨暨口述校史审稿会”,档案馆馆长受邀参加。与会人员围绕高校档案文博工作如何服务于校史育人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其中,针对口述校史,馆长孔娜介绍了学校开展口述校史的实践经验,与与会专家一起,围绕素材提炼、编排框架、史实考证、宣传推介等方面进行了一次有益的研讨交流。让学校的口述校史经验从校内走向校外。 5.在上海市档案服务和教育中心讲授“档案与口述校史”课程 2021年10月14日,档案馆馆长受上海市档案局档案服务和教育中心邀请,在全市档案人员继续教育专业课程班讲授“档案与口述校史”专题课程,累计约1000人参加。馆长孔娜结合口述史的科学方法和档案馆在口述校史方面的实践经验,从“什么是口述历史”“档案工作者如何看待口述历史”及“作为方法的口述历史对档案工作者有何意义”三方面进行了讲解,让学校的口述校史经验又从高校档案走向整个档案行业。 总有一段岁月承载历史,总有一个故事诉说衷肠。口述校史,让上理文化充满附加值和延展性,让上理文化不随时间的逝去而湮没无闻,也让档案的碎片,成为永恒的上理记忆,焕发灼灼不灭的上理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