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8-07-02 浏览次数: 598 |
一、实践目的 项目围绕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基于公共实验中心“公共开放、学科交叉”特色,依托计算中心“互联网+”技术属性,构建“科创工坊”互联网+交叉创新实践平台,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育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迪科研思维、激活创新能力、培养工程素养。实践目的:①打造“创新素养—技能基础—技术前沿—项目实践”创新教学课程体系;②构建开放式创新实践过程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打造“团队招新—分类培养—项目实践—成果反哺”的过程管理平台;③探索基于公共实验平台的开放式“课程、项目、竞赛”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实施进度与实施过程 科创工坊”互联网+交叉创新实践平台于2015年筹划、建设,经过约3年的探索,平台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一些管理模式,凝聚了一些建设思路。 1.平台基本形成了“开放、自主、交叉”的运行特色 计算中心具有鲜明的“公共”与“技术”属性特色,但“无归属学生”这一特色也同样鲜明突出,“科创工坊”互联网+交叉创新实践平台化劣势为优势,采取全面开放策略,以校园招募、网络、海报、口碑等各种方式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开放创新实践平台,学生自主选择加入,科创工坊对新加入同学进行意愿调研、能力测试,开展分层次、分方向培养。结合指导教师研究方向与学生意愿,两年来建设了“互联网+设计开发创新实践团队”、“互联网+建模计算创新实践团队”与“互联网+智慧电子创新实践案团队”,每个团队由来自不同学院、专业的同学组成,团队由科创工坊协调组建与实践指导,由学生采取“社团化”模式自主运行。“团队-基地-平台”形成了科创工坊的管理模式,平台统筹招新、信息、资源、文宣方案、成果管理;基地负责场地环境提供、实验指导支持、创新课程教学、团队协调管理;团队在基地指导下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与团队的自我管理。 2.平台初步形成创新教学课程体系 “科创工坊”初创期间,计算中心对学生的培训指导基本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如2016年和2017年对学生的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均是安排在周三、周四晚上(6:00pm-8:20pm),并在周五晚上(6:00pm-8:20pm)安排内部测试赛,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对于参加计算机设计大赛的学生指导工作,也多是放在学生课下时间,学生间的年级、专业、课程的不同,导致很难统一时间。为了解决此问题,中心尝试将培训内容整合为多门创新创业类课程,开设公共选修课程并发布到公选课平台上,目前,中心开设了若干门创新创业类课程,涵盖计算机、影视编辑、程序设计和移动开发等多种门类,已初步形成体系。 3.平台基本形成了“课程、项目、竞赛”三位一体的建设思路 科创工坊以口碑、网络、海报等各种文宣方式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开放创新实践平台,根据学生学制特点,吐故纳新,形成了良性的新陈代谢机制。由于新加入学生的专业、能力、个人意愿各有不同,科创工坊对新加入同学进行意愿调研、能力测试,开展分层次、分方向培养。 对于有意愿,缺乏相应创新技术能力学生,平台开设“创新素养通识—技能基础型—技术前沿型—项目实践型” 系列课程。中心鼓励相关教师开设相关创新实践课程,在已开设的“全计考”系列课程基础上,根据中心课程体系建设要求和工作的实际情况,计划开设《创业计划书写作》、《计算机程序竞赛算法应用》、《基于photoshop的移动UI设计系列课程》、《WEB前端设计》、《微信小程序设计与开发》及《新媒体工程师系列课程》。中心2017年共开出15门次创新课程,课程普遍受到学生欢迎,部分课程选课人数多达200余人。 对有创新技术能力、愿意参与项目实践的学生,平台提供创新项目指导、自拟创新项目指导、实战项目参与等多种项目参与方式。2018年,平台指导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3项,校级创新实践项目15项,学生参与实际科研项目3项。获批软件著作权4项,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撰写专利2个。 竞赛活动是创新实践的有效载体,平台带领创新实践团队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ACM”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MathorCup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赛事,2017年获得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上海市级奖项40余项。2018年至今(6月),平台已带领学生取得10余项全国奖项,50余项省部级奖项。同时,平台积极承办、主办各类竞赛,如承办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上海赛区赛点、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华东赛区赛点工作,获大赛优秀组织奖。2017首办的“科创工坊”杯互联网+大学生团体计算机编程大赛,吸引了我校近10个学院的本科生、留学生以及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等约140余人参赛,在校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已波及校外。 4.初步建成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管理体系 科创工坊采取全面开放策略,以校园招募、网络、海报、口碑等各种方式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开放创新实践平台,学生自主选择加入,对新加入同学进行意愿调研、能力测试,开展分层次、分方向培养。初步形成了五个核心部分:1)宣传报名:以校园招募、网络、海报、口碑等各种方式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开放;2)预培养:通识能力培养阶段,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意向和基础情况划分培养大方向;3)测试重定向:根据预培养内容组织阶段测试,分析平时学习情况和测试成绩,重新定向培养内容和方式;4)精准培养:此阶段根据培养方向组建协作团队,分配指导教师,开展项目实践或参赛培训指导等活动,是学生培养体系中的核心部分;5)资料汇总:整合分析学生项目和竞赛成果,结合培养模式,对宣传资料、管理流程、课程内容等进行调整。 “科创工坊”管理体系中的学生培养体系已初步建成,主要分为五个核心部分:1)宣传报名,为了吸纳有兴趣、有潜质投身于创新实践学习中的优秀学生,每学期组织“科创工坊”纳新宣传报名活动;2)预培养,此阶段为通识能力培养阶段,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意向和基础情况划分培养大方向;3)测试重定向,根据预培养内容组织阶段测试,分析平时学习情况和测试成绩,重新定向培养内容和方式;4)精准培养,此阶段根据培养方向组建协作团队,分配指导教师,开展项目实践或参赛培训指导等活动,是学生培养体系中的核心部分;5)资料汇总:整合分析学生项目和竞赛成果,结合培养模式,对宣传资料、管理流程、课程内容等进行调整。 三、实践成果 历经约三年的探索,我们不断完善学生培养体系,调整创新教学课程,迭代OnlineJudge平台,整合出一套全方位的、完整的、有效的,集管理、培养、教学于一体的“科创工坊”运行机制。在推进“科创工坊”实践平台运行的历程中,经过多位指导教师的努力,培养了200余名的来自不同学院主修不同专业的优秀学生。同时,无论部门、指导团队、指导教师,尤其是学生都在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并获得了突出成果: 2017年指导学生创新实践获国家级奖项7项,省市级二等奖以上奖项22项,省市级三等奖18项 2017年指导教师团队获得校级荣誉2项 2017年指导教师获国家级奖项2项,上海市奖项26项 2016年-2018年平台发表了20余篇教研论文,获得多项软件著作权 2016年-2018年获2项校级重点和若干个校级一般教研教改项目支撑 2016年-2018年获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项上海市级项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10余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