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言畅:把握教育新常态下学校事业的科学发展
发布时间: 2015-03-11    浏览次数: 91

编者按:新学期首期校报刊发评论文章指出,2015年,全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学校要主动抢抓“两校一市”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历史机遇,科学谋划,主动作为,在学科建设、综合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高等教育新常态下的新发展。


新春伊始,上海 2015年春季高校党政负责干部会议即已召开。会议重点围绕国家 “两校一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对上海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对于会议重点聚焦的任务和举措,我们唯有科学谋划,主动作为,才能实现高等教育新常态下学校事业更高水平的发展、更可持续的发展。

在“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中要勇攀高峰。去年,上海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甫一发布实施,学校便积极申报了相关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项目。我们感到,上海推进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优势学科实力的巩固和支持,更在于对学科建设新增长点的激发和催生。学校各学科带头人都要以争创一流的观念和标准,思考学科建设的目标、方案、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强学科建设的战略思维和前瞻能力。同时,我们要趁势而上,在协同创新工作中再立新功。要深化“一校八院所”协同创新合作模式,在强化共性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服务行业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中体现更大价值。要深入推进太赫兹前沿关键技术创新引领张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高端能源装备领域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等项目,力争取得更大突破。

在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大格局中要有所作为。我们不仅要在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规划中“接好球”,更要在接下来的学校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中 “发好力”,要主动对接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积极争取部市共建项目,探索国际化工程教育联盟建设,启动学校综合改革方案。我们要以“对接产业、改造专业、引领就业”的思路推进改革,以大学使命导向、人才需求导向、学科特色导向科学编制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使规划成为未来指导事业发展的权威依据,今后的经费投入、资源配置、考核评价都要“跟着规划走”。

在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人才培养上要凝神聚力。人才培养是高校办学的最终目的,是教育的本原,学校高度重视 “做精品本科”的意义就在于此。我们要以实施教师教学激励计划为重要抓手,培养一支在讲台 “站得住、讲得好”的骨干教师队伍,催生一批有实效、可推广的教学创新成果,形成一套符合“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人才培养定位的完善的教学体系。同时,学校所有干部教师都要重视“立德树人”这一高校根本任务,常思“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全面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底线意识,着力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全员育人体系。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探索富有感染力的有效机制和活动载体,使之在师生中真正入脑入心,成为他们自觉践行的价值准则。

蹄疾步稳知马力,力聚业兴呈吉祥。2015年,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将进入攻坚阶段,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对高等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继续实施人才强校的主战略,继续提升精品本科、高峰高原学科的水平,继续坚持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定位,重视价值引领,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底线思维,努力开创师生力量集聚、发展共识明确、制度建设完善、改革举措有力的学校事业新局面。